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历经半个世纪,仍在履行使命”

文化中国行|“历经半个世纪,仍在履行使命”
2024年07月29日 13:59 兵团日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和平 通讯员 左魏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兵团人开垦拓荒、兴修水利,建成了许多重要的水利设施。在一师十团五连连部西北角,就有一座已建成52年的水利建筑——大治渡槽。

  7月22日,记者来到五连,看到渡槽仍顽强矗立在河沟之上,高度与道路持平,渡槽侧面“大治渡槽”四个红字依然醒目,内部仍有农业用水流动,整体保存较好。

  据了解,大治渡槽始建于1972年,当时十团大兴垦荒屯田,在戈壁沙漠边缘开垦出500余亩农田,但由于排碱渠阻挡,新开垦农田的灌溉成了难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十团党委决定:设计建造一条引水渡槽,随即在全团招募会架桥引水的能工巧匠。工程队的2名上海支边青年知道消息后,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深入实地勘察,拿出了架设引水渡槽的设计方案。

  经过十团党委多次论证研究,决定由这两名技术人员担任指挥员,工程队负责架设引水渡槽。在建设材料紧缺的条件下,工程队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宽1.91米、长55米、距地面6米的引水渡槽修建任务,取名为“大治渡槽”。

  55米长的大治渡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是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历史见证。今年,“大治渡槽”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兵团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治渡槽历经半个世纪,仍在履行使命。”五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张海丰说,“保护好大治渡槽,不仅仅因为它是重要文物,更因为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兵团人,传承了兵团精神。我们一定保护利用好大治渡槽,更好地发掘其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四团托木尔峰酒厂、五团老龙口、六团八连老俱乐部……在一师阿拉尔市,留存着许多历史文物。据统计,该师市有文物保护单位35处,其中国家级1处、兵团级26处、师市级8处。

  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坚持“保护为主、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筹措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文物保护工程8处,推进文物合理有效利用,把文物保护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让文物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

阿拉尔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