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河声丨北京中轴线:振“遗”高飞向未来

【地评线】河声丨北京中轴线:振“遗”高飞向未来
2024年07月29日 11:03 大河网

  当地时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经过700年岁月砥砺、风雨洗礼和演进发展,形成了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承载的是一个古今交融的大国首都的历史,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历史文脉,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进程,成为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北京中轴线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由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等15个遗产要素构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符合世界遗产标准3和标准4。

  行走在北京中轴线上,感受古韵悠长的中华建筑之美。这是一条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汇集了整座城市建筑的精髓,是北京老城的灵魂,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在这样一条南北贯穿的主线上,两边建筑按中轴对称分布。譬如西直门对应东直门、阜成门对应朝阳门、建国门对应复兴门等,塑造出稳重大气的建筑格局,体现了空间几何对称的美学设计。作为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展示了古都北京的气魄和底蕴,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

  行走在北京中轴线上,感受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之美。人们既可领略“都”的中正庄严,也能感受“城”的生生不息。这里既有以故宫为代表的皇家文化,也有以什刹海为代表的士大夫文化,还有以天桥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北京中轴线始终统领城市发展,为中国传统“择中”观念于都城营建中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特殊见证,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中轴线数百年的文化内涵,已深深融入市民文化生活的肌理与血脉,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中轴线兼具了人格品质和担当精神两个方面,需要人们看到她、走近她、读懂她,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去感悟、概括、提炼,从而体验到她的品质与精神的确确实实存在。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物理轴,也是一条文化轴,更是新时代首都的发展轴。永定门向南,世界规模最大的单体机场航站楼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以开放的姿态联通世界,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钟鼓楼向北,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贯通相接……北京中轴线的延伸,不仅把这条中轴线拉长,而且赋予了它新的文化内涵,更具时代特色,焕发了中轴线新的青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7.8公里的中轴线迸发出新的生命力,继续伸展筋骨,延续文明。古老遗产与现代文明连接起这条线的昨日、今时与未来。

  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既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延续,也可以让全世界感受沉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国正在努力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并宣布对多个国家实行免签政策。我们将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科学引导旅游发展、提高阐释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北京中轴线”得到妥善保护传承,让世界各国朋友看到一个更丰富、更立体、更多元的北京中轴线,让中华文化遗产释放新的时代光芒。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超越时空的接力,彰显传承的力量。相信“北京中轴线”必将提振起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双翼”,展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承古拓今开新境,振翅高飞向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取更加伟大的荣光。(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许华凌)

北京市建筑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