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十堰茅箭营子村:精耕“智慧果” 养出“致富鱼”

十堰茅箭营子村:精耕“智慧果” 养出“致富鱼”
2024年07月29日 17:59 新浪新闻

  央广网十堰7月29日消息(记者张卓 见习记者邓子依 通讯员陆宇航)盛夏七月,生机盎然,十堰市茅箭区营子村处处皆景,静静流淌的马家河更为这个山环水绕的小山村赋予了几分灵气。曾经,这里因地处深山而无人问津,是人人摇头的“破落村”。如今,这里农文旅深度融合,冷水鱼养殖业与水果采摘产业蒸蒸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示范村”。

  近日,记者走进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赛武当管理局营子村,解码这座小山村的“致富经”。

  科技兴农 “耕”出四季瓜果香

  地处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的营子村虽然山环水绕,风景秀丽,但先天的地理条件也导致营子村长久以来存在着山多地少的困境,仅154亩的耕地还不足全村国土面积的0.3%,“无地可种”一度成为限制营子村发展的拦路石。

  然而,近几年每到瓜果成熟时,总有周边市民来到这里,满载瓜果而归,一批批植物苗种也从营子村发往全国。山多地少的营子村如何突破土地限制发展种植业?又如何实现“种卖一体”的发展模式?答案就在该村禾美果香四季采摘园中。

营子村禾美果香四季采摘园(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营子村禾美果香四季采摘园(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

  推开采摘园的铁门,满目青翠充盈眼底,一条150米长的科普长廊横穿果园,长廊顶上一串串葡萄缀满枝头,长廊两侧种满了草莓、蓝莓、无花果等果苗。“每年草莓苗都要卖二三十万元。这12亩地上种了近60万株草莓苗,现在已经预定得差不多了,八月底大部分草莓苗将外销到武汉、襄阳等地。”望着地里成片葱郁的草莓苗,十堰山里人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向阳高兴地说。

禾美果香四季采摘园地里成片葱郁的草莓苗(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禾美果香四季采摘园地里成片葱郁的草莓苗(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

  2019年底,宋向阳流转了营子村蓝莓园及周边空地,开启了他的“种田记”,然而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便是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耕地资源发展种植产业。

  “营子村情况特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耕地价值,就不能用老方法。”宋向阳通过多种途径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在专家的指导下,他打破农业规模化种植单一品种的传统模式,探索精品小农业发展新模式,按照“四季有果”思路,把不同成熟期的多类果品浓缩聚集在一个果园,最终成立禾美果香四季采摘园。

  除了实现“四季有果”,该采摘园中还“藏”着许多“黑科技”,农业气象站实时监测气温、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消灭蚊虫、水肥一体设施直达果树根部……各类智慧农机具各司其职,运行有序。

宋向阳介绍智慧农业设施系统(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宋向阳介绍智慧农业设施系统(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

  “目前,智慧大棚正在高温闷棚消毒,消毒过后的草莓苗就能移植到智慧大棚进行培育。”宋向阳告诉记者,提前在园内的智慧农业设施系统平台设定好草莓生长所需的湿度、温度等数值,系统就会自动施肥、浇水、通风、调温,在确保草莓苗精细化培育的同时也节约了人力成本。

  在精心打理采摘园产业的同时,合作社也在不断丰富采摘园的社会功能,不仅利用采摘道建设科普长廊,为各类教育文化团体提供研学、采风服务,还申请注册了“十赛”商标,为增加茅箭农特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奠定基础。此外,合作社还通过流转土地、吸纳务工、技术服务、促进消费等方式,示范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建园至今每年带动村民务工28户57人,支付土地流转费、村级管理费、村民务工费用120多万元,促进了周边农民增收。

村民采摘葡萄(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村民采摘葡萄(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

  好水养鱼 “游”出山村致富路

  走进营子村冷水鱼养殖基地,一方方饲养池映入眼帘,绕池一圈,却只见用石板和砖块砌成的大小不同的拱洞,不见鱼影。

  “这些池子里养的就是娃娃鱼,学名‘大鲵’,但它们喜阴,白天都在拱洞里‘歇息’。”养殖基地负责人时富华告诉记者,基地前身为十堰市娃娃鱼繁育中心,眼前的饲养池都是按照娃娃鱼的生活习性搭建的,每个池子边都修了若干拱洞,供其白天躲藏。

营子村冷水鱼养殖基地的饲养池(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营子村冷水鱼养殖基地的饲养池(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

  为了让记者一睹这水中精灵的“芳容”,养殖人员揭开拱洞上方石板,随后抱起了一条超1米长的“大家伙”。“这是我们的‘元老’,从这个养殖场建成的时候,它就在这儿了。”据养殖人员介绍,这条娃娃鱼在2007年十堰市娃娃鱼繁育中心刚成立时便从外地运来了。十七年来,它在养殖人员的悉心照顾下慢慢长大,见证着娃娃鱼繁育中心的变迁,也见证了营子村将绿色生态转化为绿色经济的发展之路。

养殖人员展示娃娃鱼(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养殖人员展示娃娃鱼(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

  营子村冷水鱼养殖基地从何而来?村民又是怎样靠娃娃鱼走上致富之路?这一切还要从时富华的丈夫罗烈强对“一顿饭”的关注说起。

  2007年,娃娃鱼人工养殖方兴未艾,有着“软黄金”之称的娃娃鱼市场价高达2000元一斤,一顿娃娃鱼宴几万元的价格让罗烈强嗅到了商机,开始谋划养殖。

  然而,娃娃鱼对水质的要求极为严格,要想养得好,水源是关键。经过多方考察,罗烈强夫妻俩将养殖场选在了水源充足、常年水温9~20℃的十堰赛武当营子村。

  2007年,罗烈强毅然辞去年薪百万的工作,瞒着父母,与妻子一起在山里开荒垒石养起了娃娃鱼。第一年,罗烈强夫妇共养殖了七八十条种鱼,没想到第一年便繁育出了800尾鱼苗,这无疑给了夫妻俩信心。

饲养池里的娃娃鱼(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饲养池里的娃娃鱼(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

  “随着苗种繁育技术的成熟,基地的种鱼数量越来越多,现有种鱼近4000条,年产鱼苗从最初的800尾到现在12万至15万尾。”时富华说,去年通过销售娃娃鱼鱼苗、成鱼以及其深加工制品,年销售额达1576万元。

  在娃娃鱼养殖繁育上尝到了甜头后的夫妻俩,还因地制宜引进了多鳞白甲鱼、鲟鱼、鳜鱼、裂腹鱼、溪石斑等珍稀淡水鱼类,本着“富一方农民,造一方生态”的经营思路,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科普+旅游+研学”的经营模式,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多鳞白甲鱼争相抢食(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多鳞白甲鱼争相抢食(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

  “下周又到了给村民分红的日子。”时富华告诉记者,虽然村民不会养鱼,但可以出资认养鱼苗,把鱼苗交给公司养育,成鱼上市之后的收益再给村民分红。在养殖基地的分红公告栏前,记者看到,公司近两年给该村48户分红近30万元,一条小小的娃娃鱼,“游”通了当地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也“游”出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如今的营子村通过深耕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推进智慧农业和生态养殖融合发展,接连获评“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湖北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村”“湖北省卫生村”等称号,实现了从贫穷山村到乡村振兴样板的“蝶变”。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