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小推车”的濉溪印迹②丨11年,他“声声”不息为数百名烈士“寻亲”

“小推车”的濉溪印迹②丨11年,他“声声”不息为数百名烈士“寻亲”
2024年07月30日 10:58 新浪新闻

  【编者按】淮海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在淮海战役中,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动员、全民动员、全力以赴支援淮海战役,诞生了“小推车”红色文化。

  纵观全国,“小推车”红色文化在多地都有涉及。其中,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是淮海战役主战场,也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对于濉溪而言,打响“小推车”红色文化品牌、续写新时代“小推车”精神,既极其重要,也独具优势。

  连日来,人民网安徽频道沿着历史长河实地采访,追寻“小推车”的濉溪印迹,推动红色基因永传承。

  

  7月23日8时,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周杨像往常一样,在镜子前整理好仪容,提前做好当天红色志愿讲解工作的准备。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9时整,当天的第一波游客到达,一行数十人前来瞻仰缅怀英烈。

  来到纪念馆内的展台前,一辆小推车静静地站在那里,车身上的斑驳痕迹仿佛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一块布做军装,一口粮做军粮,一个儿子送战场……”周杨向大家介绍道,76年前,濉溪人民正是唱着这样的歌谣,推着小推车支援淮海战役。

馆内展出的推着小推车的支前民工塑像。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馆内展出的推着小推车的支前民工塑像。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当年,作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濉溪人民群众挺身而出,给予解放军大力支援和无私援助,达到了全民支前,这是淮海战役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因素之一。”在周杨的讲解下,革命故事“声”入人心。

  殊不知,在当年,周杨的爷爷就曾推着小车去支援前线。

  那时,千千万万这样的支前民工,推着装满物资的独轮车,风餐露宿,行进在冰雪泥泞的田埂上。他们用坚实的身板,背驮肩扛,将一袋袋粮食运往硝烟弥漫的前线。

  “他们出生入死,用自己的身躯支撑守护着战士们的冷暖。”周杨如是说。

  这样一场讲解下来,大约需要一个小时。眼看着到访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周杨喝了口水、擦擦汗,又开始投入到新的讲解,乐此不疲。

周杨义务为来馆的游客讲解(右一)。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周杨义务为来馆的游客讲解(右一)。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事实上,周杨是当地淮北矿业集团神源煤化工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从小就对红色文化和历史感兴趣,自学了许多考古知识,正好工作地紧邻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他便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做起了志愿者。

  除了做好红色志愿讲解工作,在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义务为烈士寻亲,也是他坚守了11年的一项事业。

  2013年,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改建,把分散埋葬在周边村落的五千余具烈士遗骨迁移到陵园中。“这么多烈士,十几岁、二十几岁就为革命献身了,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为了尽一份力,周杨利用自己所学的文史知识,参与整理和鉴定烈士遗物,并鉴别烈士身份,让许多烈士的名字从岁月掩埋中重新浮现。

周杨仔细擦拭烈士墓碑上的灰尘。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周杨仔细擦拭烈士墓碑上的灰尘。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然而在帮助烈士寻亲的过程中,周杨渐渐意识到,时间越久远,烈士的信息越模糊,很多烈士亲属不知道亲人埋骨何处,也无处祭奠。这让他下定决心为烈士寻亲,这既是对英烈的致敬,也是对烈属的安慰。

  “寻访工作很难,找不到才是常态。之前就有过因为一字之差,最终经过十年寻找,才找到烈士的家属。”周杨坦言,特殊的历史年代,人名、籍贯登记常有错漏,一些地名也消失或被更改。但是他没有放弃,通过线索搜集、档案比对、实地考证,已经成功为400多名烈士找到亲属。

  如今,周杨成立了一支烈士寻亲志愿小分队,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寻亲的队伍,“为烈士寻亲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临近采访结束,周杨也结束了一上午的志愿讲解工作,“最近到访游客多,今天特地请了半天假来的。单位领导和家人都很支持,我也会把这件事一直干下去,将红色血脉传承下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