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旱年景里说丰年

旱年景里说丰年
2024年08月02日 07:29 宁夏日报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9倍,农田灌溉依靠黄河水,时常“捉襟见肘”。

  面对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的困局,同心县践行“西节东用、全域节水”应对策略:将西部灌区黄河水节省出来,支援给东部山区使用,全域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截至目前,全县建成65.9万亩节水灌溉区域,其中38.5万亩位于西部灌溉区,27.4万亩位于东部山区,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黄河水。

  同心县高效节水农业渐成势,探索干旱带作物丰产的新实践。

  “电子田埂”显身手

  7月29日凌晨,同心县韦州镇,千呼万唤的雨水总算来了,但也仅仅是“雨过地皮湿”。

  “这个地方不咋下雨,今年又是一个旱年景。”36岁的海宁,是宁夏时丰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宁在韦州镇流转种植3.1万亩玉米,成为当地种植大户,目前正奋力冲击高产纪录。

  今年,海宁一直扎根在韦州镇,常常为这里不受雨水“垂青”而烦恼:入夏以来,下马关、惠安堡等邻近乡镇都下了个把小时雨,唯独这里阴云密布,顶多就下点毛毛雨,勉强缓解一天旱情。

  韦州镇的干旱程度,已然超过同心县其他乡镇。即便如此,海宁还是种出了好庄稼,玉米秆平均长到3米多高,预计籽粒玉米亩产0.9吨,青贮玉米亩产3.5至4吨。

  时丰公司丰产在望,也给当地带来民生效益:企业总投资5000多万元,近300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费、用工费,让村集体和老百姓得到实惠。

  旱年景里说丰年,首先离不开韦州镇全域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引来黄河水后,8.67万亩农田尽数铺设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电子田埂”全部取代实体田埂,这些都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有了这样一个“大舞台”,海宁得以大显身手:他牵头组建了一支由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玉米专家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从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个方面综合施策,打造宁夏扬黄灌区玉米高产示范田。他还将3.1万亩大田层层分解,从5000亩、1000亩、200亩……直到最小的作业单元10亩,由地块经理、田管员、小工等依次分包,把责任细化到每条滴灌带上。

  “把我积攒的商业知识和经验与农业技术结合起来。”海宁表示,他要蹚出一条新路子。

  在韦州镇的广袤玉米田中,时丰公司实现了智能农机、现代农艺、新型农技、生态农资“四农”融合,效率和成本远优于小农作业:以宽窄行栽植玉米,不仅每亩地能多栽2000株,通风、采光也更充足,还能实现水肥平衡。另外,48小时滴水保苗、22天蹲苗促根、多光谱无人机巡田、生物技术除草、夜间植保飞防等一系列先进农技的广泛应用,使得这片干旱土地种出了好庄稼。

  “太先进了,把我这个种田‘老把式’给彻底征服了!”韦州镇旧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说,旧庄村流转14927亩农田给时丰公司,一系列新技术应用,让流转土地玉米提前10天生根。

  “往年7月份,玉米叶子就发黄打蔫儿。现在叶子舒展不说,还绿油油的。你们种出了韦州镇最好的玉米。”韦州镇党委书记虎新为海宁团队点赞。

  “长出”现代农业

  如此干旱,还能种出顶好的玉米,需要付出多少“水成本”?

  “每亩200立方米就够了,还不到大水漫灌时的一半。”海宁表示,同心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帮助他们实现了节水与丰产的有机统一。

  同心县水务局干部周云介绍,同心县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以水资源节约利用保障用水安全。同心县黄河年取水总量指标是2.5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取水2.43亿立方米,占绝对大头。2019年,同心县超出用水指标5400万立方米。长期以来,同心县西部灌区还沿袭大水漫灌,而东部山区却“望水欲穿”。

  2019年以来,同心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年节约水量4777万立方米。在多个东部乡镇“旱改水”20.74万亩,亩均收入由200元提高至700元,共计增收1亿元左右。同心县以“西节东用、全域节水”创新举措,助力宁夏中部干旱带上“长出”现代农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切实贡献。

  除了栽培区,时丰公司还在韦州镇发展玉米制种基地、新品种展示区,进行玉米、大豆套种,打造出4大功能板块。近期,公司还准备将大数据后台操作系统从陕西省西安市搬迁过来,建立无人机场,安装智能视频监控系统。

  马牧飒是韦州镇韦二村村民,是时丰公司聘请的一名地块经理,月工资6000元。他把自家十几亩玉米交给时丰公司技术托管,种出的玉米个头远超邻近地块,尽管对方还是一周一浇水,庄稼补水更多。

  “时丰公司不单是来韦州镇种地,还要培养出一批‘田间能手’来。”海宁说,企业固定用工30人,用工高峰期临时雇工两三百人,让这些农工接触现代农业技术,进行观念革新。

  听说干旱带上种出了好玉米,中储粮等知名企业高管纷纷来韦州镇考察,一眼就被这里秆粗叶绿的庄稼所吸引,愿与时丰公司合作,要求定点收购。“价格都好说,主要打出玉米地理标志商标,让业界更多人知道韦州这个地方。”这是海宁的初衷。

  玉米尚未收获,品牌已然先行。海宁说,他要在玉米丰产丰收后,追求更大品牌价值。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这位年轻人正在下一盘现代农业“大棋”。(记者 杜晓星)

  记者手记 |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海宁喜欢挑战,曾登顶世界第八高峰:海拔8163米的马纳斯鲁峰,是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

  “和登山一样,农业也有很多不可控因素,远不如从事工商业那样有把握。”海宁“跨界”来韦州镇发展现代农业,人生地不熟,机遇与挑战并存。

  “眼下,正是玉米拔节生长的‘青春期’,雨水却跟不上了。缺水1天,就要减产3%。”海宁说,韦州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每亩土地年供水210立方米——这个水量足够时丰公司种植玉米所需。企业还“量身定制”了高效精准滴灌模式。

  海宁团队植入土壤抗旱因子、缩减精准滴灌宽幅、提高根系抗干旱胁迫能力,并将因干旱提前抽穗的青贮玉米改为籽粒玉米。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干旱带上最旱时,海宁正奋力登攀玉米丰产“高峰”。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