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寻访老兵足迹·传承红色精神|汪延开:勇敢机智炮兵观察员 舍生忘死立战功

寻访老兵足迹·传承红色精神|汪延开:勇敢机智炮兵观察员 舍生忘死立战功
2024年08月03日 19:27 中国吉林网

  

  1950年底汪延开入伍,他在部队学习、入党,荣立三等功2次,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部队的生活经历,深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他1985年7月退休,是第一批移交安置到长春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绿园休养所的军休干部。

  在1951年9月,汪延开参加了粉碎“联合国军”发动秋季攻势,配合47军作战,汪延开作为前线炮兵观察兵参加战斗,受到通报表扬一次......对当年入朝作战的经历,有很多事情,汪延开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据汪延开回忆,在刚进入朝鲜时,他负责四辆马拉的给养车。行军路上困难重重,经常会遇到敌机的轰炸,在渡过鸭绿江去往开城的路上,就遇到了敌人飞机不停地狂轰滥炸,四辆大车中的一辆车被炸毁了,物资被炸得散落满地,在敌机飞走后立即整理收集物资,赶着马车,全力前进,完成了运送任务。

  有一次,汪延开与一位班长、一位排长一起去六连支援,去的路上要过临津江。当时渡江非常危险,面临着临津江水量很大、水流很急的困难。由于天上经常有敌机空袭,因此只能晚上渡河。

  “晚上渡河也是危险重重,敌人在晚上发射的照明弹能把河面照亮,一旦被发现,就会受到敌人的轰炸和炮击。”汪延开说道。“当时我们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冒着危险,用一条橡皮筏全力以赴渡江,终于安全渡过了临津江。”

  当时的条件艰苦,汪延开和战友们住在坑道里和六连的炮兵一起战斗。坑道内缺少生活设施。很多人住在坑道内,显得十分拥挤,空气也十分污浊、潮湿,光线昏暗,仅靠几盏马灯和几根蜡烛维持照明,常有昼夜不分的幻觉,每个人的鼻孔都是黑黝黝的。

  坑道内最大的困难是缺水,后方的支前队一般是每隔五六天才送一次水和生活必需品来坑道。“当时我们感到,水比粮食还金贵!”汪延开谈及此,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当后方支前队不能按时运水上来时,就要组织背水小组利用晚上时间,到弹坑里去舀取坑里的积水,以解燃眉之急。

  坑道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汪延开和战友们的情绪却十分高涨。艰苦的生活条件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增强了在恶劣条件下生存下去的适应能力,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毫不动摇。

  1953年参加“老秃山”战斗的经历,也让汪延开难以忘怀。

  当时在战场上,我军面临着多重困难。汪延开所在的炮兵第10团,在“老秃山”战斗中进行火炮支援。汪延开所在的部队进入阵地后,就抓紧部署,作为观测员,汪延开在排长带领下和班长一起,在“老秃山”前线的观测所进行观测任务。

  汪延开和战友们在观测所5个月,作为一名观测员,观测敌人动态,并及时向指挥所报告,告诉炮兵方向和高度等情况,为炮兵提供正确的攻击指引,用炮火打击敌人,可以说是炮兵的“眼睛”。

  为了更好观察敌人,汪延开在距离敌人不到500米的地方观察敌情,为炮兵提供准确的攻击指引,用炮火打击敌人,在完成任务后,汪延开荣获三等功。

  参加志愿军,走上抗美援朝的战场,是汪延开一生重要的经历。汪延开表示:“当时在战斗中经常会有危险,但能上战场,保家卫国,这些根本不算什么。”

  时至今日,汪延开老人已是90岁高龄,是一位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一生都坚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信念,时刻把党对他的恩情记在心中。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刘赜瑞

  摄影 李煦

  摄像 孙上修

  视频来源: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编辑: 赵新

临津江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