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创新谷”展现蓬勃生机

“创新谷”展现蓬勃生机
2024年08月05日 00:05 新浪新闻

   从武汉中国光谷到济南中国算谷,从河南中原农谷到江西中国稀金谷,不断涌现的“创新谷”,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产业招牌。如何破解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各个“创新谷”都在积极探索。

   光谷打造创新策源新高地

   本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近日,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我国光通信技术取得又一个重大突破: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空芯光纤光信号传播速度提升约47%、传输时延降低约30%……长飞光纤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表示,该技术有望应用于长距离通信、金融高频交易、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等各大领域。

   武汉东湖高新区,以“光”命名、因“光”而兴,被誉为中国光谷,是代表我国在光电子领域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主力军。

   在位于华工科技智能制造未来产业园的半导体面板激光智能装备生产车间内,一款由华工科技自主研发的产品,可在十几秒内完成对集成上千块芯片的载板进行缺陷识别,并为每块面积小于1平方毫米的芯片打上标签。

   华工科技精密微电子事业部电子电路产品线副总监龚正告诉记者,经过这几年自主研发,他们率先在国内实现了IC载板设备的批量化生产及产业化应用,市场占有率达20%并出口海外。

   奋力创新求强,光谷自主创新逐年迈向前列。2023年,仅占武汉面积6%的光谷,创造了武汉13.6%的地区生产总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光谷始终把创新作为主导战略,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5%,高新技术企业从672家增至5700多家,科创供应链平台汇集各类创新需求1.2万项,相继突破了国内首颗400G硅光收发芯片、首台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设备、首个眼科体内基因治疗药物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稳居全国高新区前四位。

   如今,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超5000亿元,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光模块研发生产基地;完成了从电脑、手机到智能穿戴、智能汽车的多元化布局;诞生了国产数据库第一股,有200多个1类新药管线在研、50多个进入临床;打造了以“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导,新经济、新消费两大新兴业态深度融合,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的“221”现代产业体系。今年1月至5月,光谷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34亿元,同比增长1.48倍,新增企业1.1万户,同比增长39%。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杜海洋表示,当前,光谷正巩固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成效,持续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攀“高”向“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标准建设武汉新城为引领,加快推动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崛起重要创新支点。

   算谷构建新兴产业集聚区

   本报记者 王金虎

   在位于济南高新区的中国算谷产业园,洛克美森零碳智慧工厂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洛克美森智能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淼介绍,洛克美森零碳智慧工厂正式投运后,每年可接入100万千瓦时绿电,不仅能支撑企业自身运营,实现从原料生产到废弃物处理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还能将富余电能拿出来分享给附近企业。

   在中国算谷,这样的智慧企业还有不少。中国算谷是部省市合作共建的重大产业生态项目。其中,“算”指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算力、算法和算数,依托济南数字产业竞争优势而建。

   作为科创谷地,既要看产业形态又要看发展环境。2022年,中国算谷产业园在济南揭牌成立,经过两年多规划建设,中国算谷产业园园区一期标准厂房、人才公寓、研发中心等基础设施进入集中交付运营阶段,二期工程正稳步推进。

   中国算谷产业园产业促进部主管张清源表示,算谷产业园正打造国际顶级算力产业集聚区,济南卫星产业发展集团等10余家企业已签订入驻协议。未来两个月,他们还要向两家签约用户交付配套设施。

   产业园是中国算谷的核心载体,园区运营中心是服务园区内企业的窗口,运营中心的“智慧大脑”依据园区建筑、景观、弱电实景一比一建设,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准确还原项目实景,展现建成效果,还能实现对现场的弱电智能化设备远程控制、远程检测。同时,通过平台对园区的监控进行远程控制,完成远程调度和应急处理,促进园区有序管理。

   即将投入使用的中国算谷产业园综合政务服务e站是山东省内首个功能齐全、覆盖最广的“产业+政务、园区+社区”“双轮驱动”综合性政务服务站点,将提供企业登记、政策服务、知识产权、税务服务等多领域200余项一站式增值化服务,最大限度降低纳税人办税成本,提升企业办事效率。

   中国算谷产业园依托济南数字产业竞争优势,正力争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未来,将锚定“国际顶级算力产业园”目标,围绕主导产业,加速推进建链、补链、强链步伐,构建高质量新兴产业集聚区。

   农谷夯实粮食安全责任田

   本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进入7月,河南迎来多场降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高标准农田里,田成方、路成网、沟相连、渠相通,雨水随下随走。正在巡查值守的韩董庄镇党委书记李超告诉记者,得益于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建成,韩董庄镇8000多亩农田没有出现积水情况,庄稼长势良好。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从河南走上亿万家庭的餐桌。

   为进一步护好大粮仓,2022年,河南省在新乡布局建设中原农谷。新乡市副市长、中原农谷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剑虹介绍,中原农谷涵盖“一核三区”,总规划面积1612平方公里,旨在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农科“芯”城。两年来,新乡市集中力量推进中原农谷这一“龙头工程”,成为河南省“三足鼎立”科创大格局的重要一极。

   从张新友院士、许为钢院士、康相涛院士到神农种业实验室、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再到先正达、秋乐、技丰、宝景等企业,10多位院士、311名高级职称人才,53家省级以上科创平台,82家种业企业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耕耘奉献。

   最好的地段用于建实验室、建种业企业总部;最优越的环境留给科研人员,最精干的队伍服务科学家。父辈选种子凭经验靠肉眼“看”,如今,精育良种靠大数据在“算”。神农种业实验室的青年博士后曹丽茹自豪地说,这里仪器设备国内一流,经费充足,过去提取1000个DNA样本要花好几天时间,现在一上午就能搞定。

   目前,中原农谷已有120多个农业品种通过审定,6个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2023年,新乡市在河南率先建成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新麦58、郑麦918接连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获嘉县郑1307大豆以百亩实收单产321.82公斤再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今年6月,郑麦379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地处中原农谷南区的原阳县,深耕绿色食品主导产业,中国(原阳)预制菜创新示范产业园产品种类突破4000种,荣列全国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之一。2023年,原阳县预制菜全产业链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预计2025年达到500亿元。

   占地7.1平方公里的科创区,是中原农谷核心区的核心区。按照规划,这里将建成种业企业总部基地、神农大厦、神农种业学院、河南省农业展览中心、河南农业博物馆等。

   稀金谷加快资源高值化利用

   本报记者 刘 兴

   走进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的中国稀金谷核心区,记者在菲仕绿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看到一款新型稀土永磁电机。该公司总经理李秋伟介绍,这款电机转速每分钟最高可达16000转,能让新能源汽车百公里加速从6秒级提升到3秒级。这项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市场前景广阔。

   稀土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被广泛应用于炼钢、炼油、光学、航空航天及高新电子产业中。有着“稀土王国”美誉的江西赣州,每年可为世界贡献70%的中重稀土。多年来,赣州聚力打造产业新城——中国稀金谷,吸引科研平台攻关关键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形成采选—冶炼—稀土合金—稀土永磁等功能材料及应用产业链,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0年,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落地赣州。截至目前,9个院士团队、800余名科研人员入驻。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10个国家级、16个省级科创平台汇聚在中国稀金谷,形成“两院五中心”科创集群,构筑起稀土领域的科研高地,助推稀土资源绿色化和高值化利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在江西汉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按程序有条不紊地运行,智能监控看板实时呈现生产数据。该公司是智能装备核心精密零组件进口替代的国家重点企业,填补了国内在高端运动控制领域的空白。

   中国稀金谷吸引了越来越多像江西汉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高端技术企业和项目落地。截至目前,中国稀金谷聚集了从稀土金属、永磁材料、永磁电机到高端装备制造共89家规上稀土稀有金属新材料及应用企业。

   走进位于赣州高新区的中科融合产业园,中科鸿虔新材料有限公司“国六标准柴油车尾气净化新材料”项目正在快马加鞭赶进度。项目现场负责人彭丽珍介绍,项目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可解决我国柴油车尾气后处理净化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达产后预计每年可量产大气污染控制环保新材料3000吨,年产值达10亿元。

   依托中国稀土集团稀金谷产业促进中心,赣县区打造了集金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招商服务、中介服务和政务服务于一体的示范性综合体,11个应用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使用,中国稀金谷稀金产业学院顺利开办,设立了总规模达66亿元的6只产业引导基金,形成了集基础研究、中试、孵化、检测、贸易、设计、职业技工教育以及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链生态。在这里,大型海上风电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被攻克,高性能再生稀土永磁材料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