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三代垦荒人续写“北大荒传奇”

三代垦荒人续写“北大荒传奇”
2024年08月04日 11:15 黑龙江日报

北大荒开发建设初期老照片。北大荒开发建设初期老照片。
陆向导(右)和父亲陆书民(左)、爷爷陆诗然在一起。 图片由受访者和七星农场提供陆向导(右)和父亲陆书民(左)、爷爷陆诗然在一起。 图片由受访者和七星农场提供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崔立东

  接连几个阴雨天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七星农业示范区气温降到了34℃左右。7月的一天,早上5点半,陆向导走过田埂时便已脑门带汗,晒得黝黑的他俯身蹲下,摸着麦稻轮作示范区内的水稻秧苗观察。“水稻到了分蘖盛期,长势良好。”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1988年出生的陆向导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是个“名人儿”,年纪轻轻已是第三管理区农机副主任。

  2023年3月,他被调配到小岗村七星农业示范区,向周围地区输出北大荒先进的种植模式。当年秋收,他负责的示范区水稻亩产比周边种植户平均亩产多15%。实实在在的丰产,让当地的农户对“北大荒”三个字竖起了大拇指。

  望着眼前微微摇曳的碧绿稻苗,陆向导不禁想起家乡,想起七星农场稻浪滚滚的“万亩大地号”,在那片辽阔的稻田里,有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2018年9月25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25日下午来到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了解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当时,陆向导驾驶着他的“谷神”收割机,进行水稻收割作业演示。

  “那情景,每次想起都激动得不行!”陆向导回忆说,“总书记心系北大荒,关心农场职工,让我们感到种地打粮是件特别光荣的事儿!”

  栉风沐雨 “他”是北大荒第一批拓荒者

  北大荒的黑土地,浸润着几代拓荒者的热血和汗水。陆向导是“垦三代”,刻在黑土地上的拓荒史诗,留下了陆向导一家三代的足迹。

  1957年,陆向导的爷爷陆诗然响应号召,作为支边青年从山东梁山来到七星农场。

  拓荒者的脚步,撼醒了荒原。

  儿时,陆向导常听爷爷讲起北大荒的过去:“最开始,正经的路没有一条,当时的勘测队在这一片儿定了三个高点,整个七星农场就是围绕这三个高点逐步开发连成了一片。”

  零下几十摄氏度,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第一代垦荒人住在用木桩和草席搭起来的半地下的马架子里。

  陆向导说:“爷爷给我讲,当时屋里南北炕中间得支一个大油桶,这一宿就得有人不睡,不断地往里放木头柈子烧火,不然盖着大厚被子,呼出的全是白哈气,眼毛都上霜。就这样,还只是勉强冻不坏人。”

  种地,最初就是靠人拉犁,慢慢有了农业机械,也是好几个连队共用一台。条件艰苦,大家却团结一心。短短几十年,七星农场就从荒芜走向繁荣、从贫瘠走向兴旺。

  像陆诗然一样,14万复转官兵、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青年、10万大中专毕业生和地方干部组成的近百万垦荒大军先后奔赴北大荒。一代又一代人,将这片亘古荒原变成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创造了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奇迹。

  今年94岁的陆诗然患有肺气肿,总喘、说话慢,但心里还是惦记着种植的事儿。今年6月初,陆诗然给在小岗村的孙子打电话。

  电话里,爷爷问陆向导:“小岗的麦子是不是要收割了?”

  陆向导很吃惊:“爷,你咋知道?!”

  老人慢悠悠地说:“我看电视山东收麦子了,离你那也就400多公里,用不了五天,你那就得开始收了。”

  陆向导笑着告诉记者:“他还问多少钱一斤,问得可细了。”

  《北大荒人的歌》有这么一句歌词:“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这是一代代北大荒人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无悔传承 农机是“他”一辈子骄傲的话题

  陆诗然对土地,对种地的热爱也传承给了儿子陆书民。

  作为“垦二代”,1977年18岁的陆书民成了七星农场的一名农机手。从此“农机”成为陆书民一辈子骄傲的话题。

  近日,记者来到七星农场陆书民的家中,陆向导的照片摆在最显眼的沙发上方位置。陆书民虽不苟言笑,但一提到农机,嘴角难掩笑意,说话的声音都变高了。在他的讲述中,一家三代的故事更完整地呈现出来。

  “当时播种全靠瞪眼看,每隔100米插一个小红旗打点,只有开得直溜、技术高的才能当上播种手……”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北大荒有了半机械化作业。陆书民成了北大荒农机手中的一员。

  陆向导的妈妈武秀荣回忆:“当时的农机手都是半个修理工,自己的车都得自己修,他一天出去回来,鞋、裤子、上衣、帽子、手套上全是黑机油,造得油渍麻花……”

  “当时农机总出故障,在地里坏了就得在地里修,家里坏了就在家里修,一旦农机有故障了,活儿就得耽误着。”陆书民说,“哪像现在,修农机的店铺有三条街,让你随便挑、随便选。”语气里是掩饰不住的羡慕。他让记者看看他的一个手指,“你看,这个手指回不了弯,就是修农机时断了,亏得手术及时才接上的。”

  1994年,陆书民购买了一台当时农场最先进的拖拉机,后来承包了农场的土地,又陆续购买了插秧机、收割机等机械,直到退休都在从事农机作业。

  陆向导说:“我爸别的事儿都说得少,但是聊起农机就一下子来了精神,问我新出了什么机型,都是多大马力的,有说不完的话。一辈子和农机打交道,他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性感触很深。”

  陆向导回忆说:“2002年,建三江的一场大雪,让很多农户颗粒无收。我爸常常念叨,要是当时有现在的机械力量就好了。”

  新时代农人 “他”见证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

  从人扛牛拉“六只脚”,到“四只脚”的拖拉机,再到不用下田的“没有脚”的无人化智能操作,新时代的“种田人”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

  对于“85后”的陆向导来说,在拖拉机上爬上爬下,在驾驶舱里钻进钻出,院子里的各式农机具就是他童年的乐园。嘴里“突突突”地模拟农机的声音,坐在驾驶室假装开车,朋友在下面大喊:“倒!倒!前进!前进!”是他和小玩伴最喜爱的游戏。

  从小听着北大荒的故事长大,陆向导大学也选择了学农。

  “受到家人影响,也是爷爷、爸爸的期望,我从小也对种地的事儿感兴趣。”他自信地说,“当时我就觉得自己有优势,至少我认识的农机多。”

  2008年底,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后,陆向导选择回到这片热土,成为一名北大荒新兵。当时,他最先干的工作就是七星农场的农机技术员。

  从农机技术员到农机副队长,到管理区农业副主任、农机副主任……陆向导赶上了北大荒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型的几年。

  从大马力拖拉机、收割机到带有侧深施肥技术的插秧机,旱田拖拉机的马力也逐渐增高,200、300、400马力的拖拉机陆续出现,直到具有智能驾驶功能的拖拉机开始使用。

  陆向导感慨地说:“这些年,大家越来越看重机械,场部里的农机具已经更新换代好几茬儿了。”

  农机检修、维护、保养、推广……在担任农机副主任期间,陆向导的手机从早上开始就响个不停,每一项工作他都耐心、细致地交代。“现在全部机械化,工作更得认真,哪一项出问题都不行。”陆向导指了指远处的收割机说,高科技给现代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我们现在用的都是无人机、侧深施肥插秧机、卫星平地机等最先进的农业机械,只要连上卫星信号,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陆向导说,闲暇时候,他也给爷爷、爸爸讲北大荒如今的“新鲜事”。

  “我告诉爷爷,如今的北大荒,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99.7%以上,农业技术水平日新月异。”

  和爸爸聊天,陆书民一直对带有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插秧机非常感兴趣,“我开一辈子农机,都没你这导航开得直溜。而且无人驾驶还省人工,要不咱家也换一台。” 陆向导笑着调侃:“爸,买回来你能操作不,现在开农机可是都用平板和手机操作。”父亲的回答也很坚定:“我不会用,但也想学学。”

  三代人铸造北大荒灿若星河的开发建设史

  “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

  千秋万古长新;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郭小川在著名诗作《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这样写道。

  也有人说,北大荒的历史变迁,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每一寸土地上,都刻写着闪光的诗句,这部史诗的作者,正是那些千千万万的垦荒人。

  陆向导一家三代正是千千万万垦荒人中的一员。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把莽莽荒原建成了“中华大粮仓”,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集团粮食产量连续13年超过400亿斤,2023年北大荒粮食产量达455.89亿斤,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

  目前,北大荒集团每年粮食调出量稳定在400亿斤以上,约占黑龙江省调出量的60%,粮食商品率95%以上,可以满足1.6亿城乡居民一年的口粮供应。

  77年沧桑巨变,不变的是垦荒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据统计,自1947年开发建设以来,北大荒集团已累计生产粮食10478亿斤,累计为国家供应商品粮8978亿斤,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12年以来,北大荒集团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快速发展。如今,“5G+北斗导航”让北大荒人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农业生产越来越具有“科技范儿”。截至目前,北大荒集团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7%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7%。

  生产方式的改变让新农人看着数据、坐在屋里能种地,在良种、良方、良技的加持下,土地增产,农户增收……

  如今的北大荒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农垦三代人对北大荒的挚爱,如同一团火焰淬出最忠贞不渝的底色。

  “现在我觉得‘种好地,多打粮,打好粮’就是我的人生目标。特别是见过总书记之后,心里特别踏实,那种骄傲和成就感支撑着我的每一天。”在采访结束的时候,陆向导感慨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每一个北大荒人都在为端牢这‘中国饭碗’而努力。”

  在北大荒博物馆里有一面高8米、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巨型浮雕墙,叫《北大荒人颂》,镌刻着北大荒垦荒者的故事。荒原为纸、热血作墨,人类垦荒史上恢弘壮丽的画卷跨越时空铺陈开来。

  新的故事未完待续,新时代的北大荒人成为了执笔者。“中国大粮仓”的骄傲正在续写。

  记者手记

  走进陆诗然的家中,他正在卧室休息,年过九旬的他显然已经不方便接受采访了。儿子陆书民性格内敛,在他的回忆中陆家三代的故事慢慢回放。家里沙发上显眼处,摆放着第三代陆向导的照片。

  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到2024年,70多年的北大荒开发建设史,也在陆家父子的娓娓道来中呈现出来,陆家三代人的命运和北大荒恢弘壮阔的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采访中,陆书民和陆向导的语气中既有对苍茫荒原开拓艰辛的无限感慨,也有对北大荒变成壮美良田的无比自豪。

  作为支边青年,陆诗然初到七星农场时,农场仅有鲜见的东方红拖拉机。为国家战略而生的北大荒,当时由支边青年和转业复员军人、城市知识青年以及大专院校毕业生组成垦荒大军,汇成磅礴的力量,为征服荒原的一切困难做出无限的努力。陆书民的生活则和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农耕之变,也让陆书民看到了时代的变迁。而陆向导,则见证了北大荒智慧农业的飞跃发展,物联网、大数据这些高科技正把农业生产从土地这个平面转向立体空间。

  北大荒,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力的代表。

  拓荒者的犁铧,在苍茫的荒原面前显得渺小,但就是从“北大荒第一犁”开始,北大荒人已经把自己深深地融入了这片荒原。

  在北大荒博物馆里,有一面由100块铜板组成的“北大荒故人墙”,墙上镂刻着1万多名逝者的名字。“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灿若星辰的建设者们,每一个人都是北大荒这部厚重的奋斗史的生动缩影。

  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让北大荒这块黑土地迸发出生机与活力,无论何时,每当《北大荒人的歌》旋律响起,他们总是会热泪盈眶。

  7月的北大荒,风吹稻浪米香渐浓。陆向导,开始期待着金秋的又一个丰收年。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