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 陕西乡村焕发“万千气象”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 陕西乡村焕发“万千气象”
2024年08月06日 08:37 央广网

  央广网西安8月6日消息(记者陈锵)秦巴山区,红色村庄焕发新生,观光古镇业态丰富;关中平原,田园农业为和美乡村开新径;渭北高原,一颗颗葡萄点亮富民增收新引擎……夏日的三秦大地,乡村振兴动力十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蜡烛村,“山地版”和美乡村正在成型(央广网记者陈锵 摄)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蜡烛村,“山地版”和美乡村正在成型(央广网记者陈锵 摄)

  近日,央广网记者深入陕西西安、安康、渭南多个县区采访,了解陕西学习“千万工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在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

  乡村治理趟出新路子

  夏日,位于安康城区东南的汉滨区县河镇牛岭社区,乡间道路旁鲜花点缀,白墙、灰瓦的房屋错落有致,绿化植被蓊郁,游客不时前来观光。

陕西安康汉滨区县河镇牛岭社区,村道被鲜花点缀(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陕西安康汉滨区县河镇牛岭社区,村道被鲜花点缀(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行走在村道上,红色“星火路灯”呈现眼前。“这是村上打造的星火点亮乡村项目,建设了551盏路灯,将沿途景点以点串线连接起来,晚上灯亮起来特别好看。”牛岭社区第一书记朱将告诉记者。

  “过去,村子脏乱差,道路都是土路,一走一脚泥。”七组村民成英群是村庄变化的见证者,去年,他依靠土地流转和在村上务工,赚了三万多元。“现在房屋、厕所改造后,整体面貌好多了,农家乐也开了,每户一年能赚到几万块钱,大家都很高兴。”

  “解决乡村振兴中‘空心村’的问题,不仅要让村民自己盖上房子,更重要的是改善村庄的整体环境,让村民愿意回家。”汉滨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贺富莉认为。“针对汉滨区空心村、脱贫村多的情况,全区已经派驻了217个驻村工作队扎根乡村开展工作。”她说。

从牛岭社区远眺,绿意弥漫(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从牛岭社区远眺,绿意弥漫(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牛岭社区由原来两个村合并,近年来坚持党建引领,紧盯红色村党组织建设、开展红色教育、壮大集体经济、健全治理机制、改善村容村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把试点村建设成为示范点。2022年,牛岭社区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第三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2022年3月以来,社区集中开展基础设施改造,四支队伍分组联系农户形成责任制,引导村民全面参与卫生清洁、垃圾清运、沟渠清淤、厕所改造、排污口整治等工作,完成核心区宜居型示范农房改造152户。”朱将说。

  同时,该社区建成红色文化长廊、观景步道、红色教育多功能厅、牛蹄岭战役陈列馆和村史馆,完成兴贤文化园项目步道与广场建设等,今年上半年,吸引游客超过14万人次。

  “下一步计划以牛岭社区为引领,将更多人通过旅游吸引过来,打造农产品的本地市场,推出品质好、特色足的本地农产品,带动更多村庄融入,实现共同富裕。”县河镇镇长陈宇民说。

  在渭南市合阳县,数字参与乡村治理的一幕场景正在呈现:7月29日,34岁的苑园在务工的宿舍内,通过白灵村搭建的数字乡村平台监控查看母亲的“动态”。“平时没空回家的时候,就通过手环看看爸妈的血压、血氧、心率,有时候母亲白天在地里干活,能随时知道她的情况,让人放心。”她说。

渭南市合阳县白灵村搭建的数字乡村平台(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渭南市合阳县白灵村搭建的数字乡村平台(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在白灵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委会办公室进门右手边的墙上,一块电子大屏上就能看到村庄的大致情况。该数字乡村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既能实时监测老年人健康、即时提供便民服务,也能线上兑换积分等。

  “70岁以上的老人都配有智能手环,绿色麦克风键可以实现老人跟子女沟通,红色SOS键帮助老人在身体不适时及时呼救。”城关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于2022年6月投入使用,村民通过手机“数字乡村”APP就可以实时查看产业园区、村庄道路等情况,还可以使用该小程序写下自己的心愿。

  近年来,白灵村切实推行“一核五会六个一”乡村治理模式,提高人居环境,落实配套基础设施,聚力打造 “笃行守创·醇美白灵” 乡村振兴品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党建引领,多点发力,广大乡村正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提升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水平,擦亮乡村振兴新底色。

  农文旅融合点亮一方经济

  “和父母一起种植了60多亩茶园,每年到了采茶季,平均有十几个工人一起采摘,好的时候一亩地能挣八千元。”安康市紫阳县焕古镇东河村村民陈中祥说。2021年开始,退役后的陈中祥依靠富硒茶开始创业,经营的茶厂如今带动了一百余人在家门口务工,人均增加收入2000余元。

  “安康市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安康富硒茶’蝉联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20强,1581个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超过10万元。”安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余旭海说。

  茶叶是紫阳县的首位产业,2023年,当地成功申创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县已开发出绿红黑白调五大类40多个品种茶产品,毛尖、翠峰等多款绿茶,红茶、白茶、茯茶,花茶、橘茶、茶棒茶和新式茶饮等品类更加丰富。”紫阳县副县长蔡英宏介绍道。2024年上半年,紫阳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1.73亿元。

  记者了解到,当地积极促进民营茶企销售紫阳富硒香茶,不断拓展外部市场。4月21日,陕西首个海外“紫阳富硒茶展销中心”落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最大城市阿拉木图。“今年计划稳步开拓紫阳富硒茶在中东地区的市场,明年将在中亚五国逐步拓展。”紫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哈红黎介绍道。

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山地示范茶园,工作人员演示无人机植保“飞防”技术(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山地示范茶园,工作人员演示无人机植保“飞防”技术(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在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当地茶企在茶文旅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我们改建茶文化主题民宿1000平方米,改造茶文化展示厅500平方米,在焕古镇金塘村自建标准示范园500亩,带动周边近200余户脱贫户稳定增收。”紫阳县焕古庄园富硒茶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小军说。

  在焕古镇,当地以茶、歌、道及“贡茶古镇”文化为载体,构建“一三相容、接二连三”发展格局。“游客来了,可以在乡贤馆听老支书讲人文历史,白天上茶山采茶,看情景剧,晚上参加篝火晚会。”在焕古镇经营着一家小吃店的高德桂说,今年采茶季,一天的接待人数最多时达到了三四千人。

  近年来,紫阳当地坚持“硒茶文旅”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全面增强,文创产品日臻多元,“汉江画廊·茶歌紫阳”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厚重文化和秀美风光,正转化为“诗和远方”。

盛夏的曲水稻香景象(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盛夏的曲水稻香景象(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盛夏时节,步入西安市鄠邑区玉蝉街道曲抱村,游客不时前来观光。当地通过“国企+村集体”共建的发展模式,打造“曲水稻香”农文旅融合示范区项目,建设农文旅一体发展的都市田园新样板。

  近年来,鄠邑区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组织动员国企、民企积极投身乡村振兴。鄠邑区基投公司作为区属国有企业与曲抱村合作,采用“集体经济+国有企业+社会资本”的模式,以稻渔综合种养项目为突破口,打造优势产业、稻渔共生、田园休闲、旅游体验于一体的都市田园样板——曲水稻香。

  “我们大力发展稻渔养殖项目,种植了黄金晴、荷花等生态农作物,养殖了鲫鱼、鲤鱼、小龙虾、鸭子等。”曲水稻香相关负责人表示。

  曲抱村党支部书记杨选利说:“村经济合作社流转村民230亩土地,企业资金入股,以‘农业+创意+休闲’为抓手,大力发展稻鱼养殖项目和观光农业研学教育基地,通过农事体验和文化体验,实现了农文旅深度融合。”

  据悉,曲抱村打造的“我在鄠邑有块田”系列产品实现产值约350万元,吸引游客30万人次,最高日接待游客5万人次。

  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为主导的农文旅融合,正逐渐连接起乡村的“共富矩阵”,助力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激活振兴源动力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这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8月,渭北高原上的渭南市合阳县新池镇南沟社区,一望无际的葡萄园里,翠绿的叶子下挂满了成串即将成熟的葡萄。

  “这些温度传感器、滴灌设备以及智能化卷膜系统等科技发挥着‘管家’作用,果农使用手机APP调节设备,随时监测果园环境气候、土壤、病虫害等数据。”站在园区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南沟社区党支部书记肖万顺介绍着园区的科技设备。

  为推动当地葡萄产业发展,定点帮扶合阳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门设立葡萄实验站。“2021年,学校援建了高效智慧冷棚,配套有自动卷膜机、迷雾系统、数据收集、显示终端平台等十大系统。”葡萄试验示范站专家张宗勤说。

  通过这些科技“武装”,葡萄的品质得到提升,价格也是普通葡萄的几倍。

南沟社区大棚内的“阳光玫瑰”葡萄(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南沟社区大棚内的“阳光玫瑰”葡萄(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2009年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葡萄试验站培育了“媚丽”等3个新品种,引进80个示范葡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60余万亩,效益近30亿元。

  “在家门口给自己加工,随时能照顾家人,比起以前幸福多了。”37岁的村民秦高锋说。2015年,伴随着村上葡萄开始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在天津打工的他返乡种植葡萄。在专家教授手把手的指导下,他搭建了10亩冷棚,从2020年挣到第一桶金11万元,到如今已经拥有28亩地。

  “来自西农的30多位专家到南沟社区开展技术指导,培养了32名新型职业农民。学校还成立了留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支教团,由留学生为南沟小学的孩子们开办口语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派驻合阳县新池镇南沟社区第一书记谭东明说。

  依托现代化科学种植,南沟社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村。2023年,该社区种植葡萄收入超过50万元的有5户,收入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有6户。葡萄成了村民眼中炙手可热的“金串串”。

  “近年来,合阳深入实施果业提质增效行动、实施农业品牌塑造行动,完成果业品种换优1万亩,合阳苹果、合阳红提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2023 年全县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17084 元,同比增长 8.4%。”合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晓丽说。

  葡萄香飘渭北高原,另一边的关中平原,户太八号葡萄正逐渐成熟,给当地的村民带来“成串”收益。

  63岁的李佑朴过去在外干过多个职业,2012年,他被当时的村长耿江河叫回了家。“以前村上没有任何产业,村里人都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现在负责管理村里的葡萄种植,一年能拿到约5万元的工资收入。”李佑朴告诉记者。

  2010 年以来,胡家庄村抓住“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机遇,和西安荣华集团携手,创造出了乡村建设“村企共生共融的胡家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盘活了6户闲置宅基地。近年来,村民通过流转土地,一年平均能拿到近1500元,年底还能拿到入股民宿的分红。”胡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向养谊说。

  胡家庄以户太八号葡萄作为主导产业,发展葡萄汁、葡萄酒等农产品深加工,合作重点发展以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终南原乡小镇民宿、颐养乐养为主题的特色产业项目,初步形成“农业+”旅游、美食、亲子、乡创、康养等新型业态,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600多个。

  目前,胡家庄100名村民取得了助理农艺师、职业农民和高素质农民认证,实现了真正的共融共富。

  2022年,胡家庄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152万元,村集体资产达到1000余万元。近年来,鄠邑区通过示范带动,做强产业支撑,创建胡家庄村企共建等发展模式,全区GDP由2020年的18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06亿元。

  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村集体、农民的致富新路,产业兴旺的不竭动力……拥有巨大的潜力的广阔陕西乡村,以“千万工程”为引领,以新时代的农村改革实践,源源不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释放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