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这为更好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供了遵循。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形成了生态文明体制的纲领性架构。此后,《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相继印发。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四梁八柱”逐步夯实。
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彰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当前,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重视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相关制度实现完善升级、协同增效、集成创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今天的中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持续拓展改革深度广度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但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任务依然艰巨,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的需求依然迫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持续走低,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立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的前期基础,以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战略目标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设立科学的改革目标,明确可行的改革举措。
在思想认识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和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活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目标指向上,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基于前期已经取得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成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发力方向上,明确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在改革举措上,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着力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科学把握改革方法论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同样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坚持系统观念,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以结果导向牵引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各领域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改革必须协同设计和整体推进,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才能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分轻重缓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改革举措协调配套,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抓住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的契机,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并与各领域专项规划有机衔接;将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要求加强系统集成;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等等。
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这是重要的改革方法论。整体推进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齐头并进,必须抓住具有支撑性、牵引性、撬动性的重点改革。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诸多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发挥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牵引作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尤其是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抓好落实才能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必须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既要继续在全面上下功夫,使改革举措全面覆盖建设美丽中国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又要持续在深化上出实招,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牢牢抓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目标,确保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抓落实上切实做到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顺应人民群众期待。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常纪文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