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执“绿笔”书写山水变革新篇 换来生态千般美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执“绿笔”书写山水变革新篇 换来生态千般美
2024年08月11日 09:21 央广网

  央广网贵阳8月11日消息(记者栾小琳 任振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面对生态环境的复杂多变,如何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绿色发展大踏步前进,从曾经的“穷山恶水”到如今的“青山绿水”,贵州不断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卷”,生态优势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

林城贵阳天蓝地绿,风景独好(央广网记者 栾小琳 摄)林城贵阳天蓝地绿,风景独好(央广网记者 栾小琳 摄)

  一座山的保护与生长

  在贵州东部“武陵之巅”梵净山脚下,有一片静谧的原始森林。千万年来,这里的生物和百姓依山而居,共享这片绝美的绿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为“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赖以生存的家园,雄伟秀美的自然风光又使得此处游人不断。如何让梵净山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有机统一?对当地来说是一道“必解之题”。

“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栖息在生态优美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央广网发 李鹤 摄)“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栖息在生态优美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央广网发 李鹤 摄)

  八月的梵净山,山峦叠翠、云雾环绕。黔金丝猴在林间跳跃、追逐……一个个憨态可掬的模样被球机摄像头不时旋转扫视,实时上传到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数据管控中心的大屏上。

  “这个平台整合了梵净山地理信息系统、气象站监测系统、动植物监测系统等,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梵净山的视频监控数据、动植物监测、气象等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为梵净山黔金丝猴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梵净山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

  为了筑牢生态屏障,2023年以来,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围绕梵净山所在的印江、松桃和江口三县,启动了环梵净山核心区北部7个生态廊道建设,在46公里长的区域内,呈带状地种植供黔金丝猴栖息和捕食的植被,进一步优化林分组成,拓宽野生动物生境空间295平方公里。

梵净山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央广网发 李鹤 摄)梵净山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央广网发 李鹤 摄)

  项目全面完成后,区域森林覆盖率将提高至63%,土壤流失量年均可减少30万吨,废弃矿山修复率达100%,中度以上石漠化治理率达15.49%,耕地质量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要进展。

  擎修复之笔,还山地新颜。一个个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的“护山工程”,让梵净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态保护修复路径,持续擦亮生态底色,源源不断释放“多重效益”。

  一片“海”的生机与守望

  小雨如丝,轻柔而细腻,雨后的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高原湿地”草海生态环境优美(央广网发 杜雍 摄)“高原湿地”草海生态环境优美(央广网发 杜雍 摄)

  草海虽名海,其实是湖泊,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海拔2171.7米,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是贵州长江支流横江上游洛泽河源头,和滇池、青海湖一起并列为中国三大高原湖泊。

  过去由于人为排水和围湖造田,导致草海水黑味臭,城进湖退,水域面积一度缩减到仅存5平方公里,高原湿地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随之带来的影响是周边极端天气增多,人畜饮水困难。

  为了加强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让“高原明珠”重现生机。“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同意《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明确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实施8类工程43个重点项目,涉及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和修复等一系列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鸟儿翱翔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央广网记者 任振国 摄)鸟儿翱翔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央广网记者 任振国 摄)

  如今的草海,每年都会迎来大批越冬候鸟,被誉为“世界最佳观鸟区之一”,是国内黑颈鹤重要越冬栖息地之一。据统计,2024年前来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增加至2597只,约占全球总数16%左右,各类鸟类总数约10万只。

  “只有生态好了,才会有更多的候鸟来到这。”威宁县草海管护大队副大队长刘广惠是“草海的守护者”,长达30多年的巡护,让他对草海的生态环境以及越冬候鸟的生活习性了然于心,巡护时,他还会用相机抓拍候鸟的日常生活。

草海成为国内黑颈鹤重要的越冬栖息地(央广网发 杜雍 摄)草海成为国内黑颈鹤重要的越冬栖息地(央广网发 杜雍 摄)

  据介绍,当地工作人员会根据越冬鸟类栖息习性,科学设置投食点,每天投放玉米等粮食,并结合监测数据,实时变更投食点,保证栖息鸟类能获取到充足食物。经过努力,草海候鸟种类数已由2016年的220种增加到现在的246种,生物物种数由2016年的1954种增加到现在的2600种。

  草海之美,在于自然馈赠,更在于生态保护。这片土地的无数守护者,正用自己的热爱,倾力绘就生态底色的“高颜值”,让“高原湿地”焕发新的生机。

  一场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换装”

  挖掘机长臂挥舞、工程车来回穿梭、轰鸣声此起彼伏……入伏以来,伴随着天气一起升温的,还有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的盘江普定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建设工地。上千工人忙碌不停、干劲十足,不断刷新项目“进度条”。

  据了解,该项目建设的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是全国首套以燃烧无烟煤为主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

盘江普定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央广网发 普定县融媒体中心供图)盘江普定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央广网发 普定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凭借‘高参数、高效率、高节水和超超临界、超低能耗、超低排放’的‘三高三超’特点,项目具备了技术先进、工程条件优越、固废综合利用率高、集中供热和保供能力强的优势。”盘江(普定)发电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贺军介绍,项目选定机组同比同容量超临界机组年节约标煤约10%,有利于助推贵州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安顺,正在推进的绿色项目不止一个,不远处的关岭自治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现场,同样热潮涌动。俯瞰山间,大片的光伏板整齐铺设,群山犹如披上“蓝色盔甲”,在烈日照射下熠熠生辉。

在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现场,一排排光伏板随山势绵延(央广网发 易黎 摄)在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现场,一排排光伏板随山势绵延(央广网发 易黎 摄)

  “这是贵州首个,也是全国单体最大N型TOPCon技术组件应用场景光伏场站。”项目建设负责人姜彬说,项目规划容量1330MWp,占地约2万亩,相当于65个“鸟巢”(国家体育场),是贵州目前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场站。

  据悉,该项目是贵州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盘江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贵州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战略实现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每年可节标煤约40.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01万吨。

  在此基础上,项目用地主要在深度石漠化地区。光伏组件的铺设,除了提供绿色能源外,本身也可以减少狂风暴雨对石漠化地表土壤的冲刷,降低地表水分蒸发,让荒山染新绿。

贵阳市南明河甲秀楼段,水清岸绿风景如画(央广网记者 任振国 摄)贵阳市南明河甲秀楼段,水清岸绿风景如画(央广网记者 任振国 摄)

  驰而不息,只此青绿。如今的贵州,着力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家园,正努力呈上一份亮眼的“绿美生态答卷”。

生态保护贵州省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