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村里来了“文产特派员”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村里来了“文产特派员”
2024年08月17日 08:15 央广网

  央广网信阳8月17日消息(记者 夏莎 张丽娜)“您喝的这款红茶,叫‘陈的心肝’。”

  “为啥叫这名字?”

  “种植、养护、炒制这款茶的农人叫陈文显。他爱茶,就像他的心肝宝贝一样。”

崔红梅正在向北京来的游客李战军介绍当地的“土特产”(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崔红梅正在向北京来的游客李战军介绍当地的“土特产”(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余粮乡创运营中心,文殊乡南王岗村村民崔红梅正在向北京来的游客李战军介绍当地的“土特产”。

  茶香未散,记者被一旁的“有盐在先”吸引。“这是油条挂面。”崔红梅介绍说,当地有句俗语,“腊肉汤下挂面,有盐(言)在先。”这句俗语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常识,也道出了光山百姓诚信踏实的做事风格。

油条挂面“有盐在先”(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油条挂面“有盐在先”(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东岳美好”伴手礼(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东岳美好”伴手礼(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陈的心肝”红茶、“有盐在先”油条挂面、“东岳土烧”酒、“油菜花”帆布包……在东岳村,“土特产”看起来“潮”极了!游客争相把“东岳美好”带回家。

  “2023年,我们通过‘文化产业特派员’(以下简称‘文产特派员’)制度来到东岳村,做了大量实地调研,进行文化和产业挖掘,设计包装了一批在地化的农特产品和适合本村庄的运营业态。”文产特派员项目余粮乡创驻东岳村运营负责人邱晓伟说。

俯瞰美好东岳(央广网发 刘猛猛 摄)俯瞰美好东岳(央广网发 刘猛猛 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近两年,作为“文产特派员”制度首批试点县,光山县在清华大学文创院的帮助下,先后落地以余粮乡创、净居茶隐为代表的文产特派员项目18个,拉动投资8000万元,探索出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农民投身文化产业内生动力的重要路径。

文产特派员项目净居茶隐(央广网发 刘猛猛 摄)文产特派员项目净居茶隐(央广网发 刘猛猛 摄)

  光山县红色文化宣教中心副主任李常蕊告诉记者,他们一方面焕新唤醒乡村沉睡的文化和生态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以项目为载体,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村民观念更新,提升乡村集体经济,为乡村留下可持续运营的业态。

  虽已入秋,暑气未消。记者漫步东岳村看到,花草繁茂、道路整洁、屋舍有序、坑塘干净,火锅店、咖啡店、儿童乐园、蓝莓园散落于村庄各处。

美好东岳(央广网发 刘猛猛 摄)美好东岳(央广网发 刘猛猛 摄)

  这一刻,“东岳美好·刚刚好”。“美好”在东岳村实现了价值转化,乡村美好生活在这里被具象化。

  据悉,文产特派员项目余粮乡创实行“先行者+伴行式服务”运营模式。余粮乡创团队运营成熟后,采取推荐或招商的形式,选择村民作为经营主体,将乡村还给村民,实现“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四方获利,打造可落地、可经营、可复制、可还给村民的未来乡村。运营一年多来,该项目有效活化了乡村现有资源,使村集体经济翻了数倍。

  “让原乡人就地创业,让更多的归乡人、新乡人投资兴业,打造一批本土乡创品牌,营造文化产业赋能乡村,进而推动人才振兴的良好生态,走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光山‘新路子’。”李常蕊说。

现代化蓝莓种植园(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现代化蓝莓种植园(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我原来觉得‘文产特派员’离我很远。现在加入到了项目中来,有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增加了自信,感觉生活很美好。能为村庄变得更好做点事,也很开心!”崔红梅原本是南王岗村的一名家庭主妇,文产特派员项目落地东岳村后,她也成为项目一员,每天为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介绍东岳村、光山县的农特产。

  “未来,我们会将‘把乡村还给乡村’的理念继续秉承下去,希望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共同致富。”邱晓伟告诉记者,他们还同步带动当地的餐饮、民宿、瓜果采摘等产业发展,同时设立村民共富实验室,为村民免费提供技术培训,为当地的小麻花、豆花、钩织等农特产、手工艺品销售提供平台。

  如今,光山处处涌动着乡创乡建的热潮和朝气蓬勃的活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带来了乡村文旅消费新空间不断拓展,新型文旅业态持续向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乡潮澎湃,乡创共好”的新格局。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