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开封博物馆:千年历史风云在这里回响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开封博物馆:千年历史风云在这里回响
2024年08月20日 14:18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开封8月20日电(记者 王文坛)“头顶一条河,脚底六座城”。八朝古都---开封,伸手一摸就是国家名胜,两脚一踩就是文化瑰宝。历史上,以汴京为代表,经济繁荣傲视全球,科技创新塑造社会新形态,程朱理学形成,宋词争奇斗艳......千年历史风云,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实写照。

图为开封市博物馆。吕周霖 摄图为开封市博物馆。吕周霖 摄

  回望历史,罗盘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应用在宋代取得了划时代发展,天文、医药、农业、建筑等开创历史先河,张择端一幅《清明上河图》极尽当时东京汴梁的繁华兴盛景象,沈括的《梦溪笔谈》成为科技传世不朽之作。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出现在宋代汴京。

图为《清明上河图》片段(复制品)。真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吕周霖 摄图为《清明上河图》片段(复制品)。真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吕周霖 摄

  据介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当时的北宋都城,百姓的生活丰富多彩,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夜市之繁华令人惊羡不已。据记载,夜市中的商贩经营之店铺一家挨一家,各种买卖热闹非凡,直至三更方才打烊歇业,五更又重新开门。

  据了解,在当时的北宋都城汴京“夜市”文化中衍生出一种独特的职业“索唤”,“索”有求取、讨要之意,“唤”有呼叫、召唤的意思,两者结合起来,“索唤”形象地描述了顾客主动发起订餐并要求店家将餐食送达的这一系列行为动作。更生动地展现出当时城市生活的繁荣和人们消费方式的多样化。

  宋词,更是一道中华民族百吃不厌的大宴盛餐;它是中华民族骄傲于世的标志符号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文脉相承血浓于水的基因纽带。不管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还是李清照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不管是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是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至今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绪绵绵。

图为《大晟夷则》铜编钟。吕周霖 摄图为《大晟夷则》铜编钟。吕周霖 摄

  “大晟夷则”铜编钟是北宋时期的文物,是开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钟两侧有乳钉36枚,钲部、舞部和篆部饰蟠虺纹,正面中部用阴线刻篆书“大晟”二字,背面刻“夷则”。大晟编钟共12编,每编28只,总计336件。宋徽宗将其作为新乐的定音标准,实现了全国“音同高”,保证一首乐曲能够不走样地在其他地方演奏。大晟钟目前传世极少,极为珍贵,反映了北宋时期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象征。

图为“包拯”画像。吕周霖 摄图为“包拯”画像。吕周霖 摄

  提及开封,“包拯”是重要历史人物。包拯是北宋时期一位名臣,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以公正断案闻名于世。他改革了诉讼制度,允许百姓直接到公堂陈述冤情,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徇私舞弊。

  图为《开封府题名记》。 作为开封博物馆镇馆之宝,其详细记录了北宋时期开封府尹历任官员。是目前我国发现时间较早、规格最高、记载人名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吕周霖 摄

  有趣的是,历史上的包拯是个白面书生,他的面部白净,额部没有月牙,并非戏剧和影视剧中的大黑脸形象。在《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原本镌刻着包拯的名字,但由于大家对包拯心怀敬仰和怀念,在观看石碑时常常抚摸他的名字,久而久之,包拯的名字处被磨出了一道深深的凹痕,其名讳已难以辨认。虽然《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已看不到包拯的名字,但他的清官之名早已深入人心,有口皆碑。

图为复原模型“勾栏瓦肆”。吕周霖 摄图为复原模型“勾栏瓦肆”。吕周霖 摄

  在开封博物馆,文物和场景复原缓缓展开,仿佛能听到汴京街头的商贩叫卖声、酒楼里的欢声笑语以及汴河上船夫的号子声,万国来朝的盛况历历在目,天下归心的局面触动心灵,历史虽久远,但现实近在眼前。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