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三产融合看连江做强“一粒鲍”

三产融合看连江做强“一粒鲍”
2024年08月21日 09:42 东南网

渔村码头收获鲍鱼的繁忙景象 郑成乐 摄渔村码头收获鲍鱼的繁忙景象 郑成乐 摄

  东南网8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叶建隆)

  核心提示

  鲍鱼被誉为“海味之冠”。福建是中国鲍鱼的主要产地,连江县则是我省鲍鱼主产区,获评“中国鲍鱼之乡”。2023年,连江鲍鱼养殖产量达5.66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有“全国每3只鲍鱼就有1只来自连江”的说法。

  6月至8月,是连江县下宫镇松芦湾鲍鱼上市的高峰期,养殖户起早贪黑将一笼笼鲍鱼从海中捞出,用活水运输车马不停蹄地运往全国各地。然而,今年鲍鱼的出水销售价格颇为低迷,处于价格周期的低点,让大家对鲍鱼产业延伸链条有了更高期待。

  上月召开的全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更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推动海洋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前有政策的指引,后有现实的倒逼,连江鲍鱼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如何?连日来,记者深入养殖海域、加工企业、文旅渔村等地走访,看到了鲍鱼产业养殖模式的创新、精深加工的拓展和“鲍鱼+文旅”的探索,深切感受到连江推动三产融合的强劲活力。

  30余年持续发力

  “养大”产业规模

  来到连江县下宫镇,记者登高眺望松芦湾海域,只见一片湛蓝的海面上,色彩鲜艳的塑胶浮球整齐排列,宛如一片“彩虹”,在海上随波沉浮却始终紧密相连。在浮球之下,吊养着一笼笼生长于清澈海水的鲍鱼。

  7月初以来,每到傍晚天气转凉时,下宫镇初芦村码头就变得忙碌起来,一艘艘挂机船从海上归来,船上装满了渔民刚刚捞起的鲍鱼。天色渐暗,船靠岸,一筐筐鲍鱼交给岸上的工人,分拣、装笼、过秤,最后装上用于保鲜的水车后发货。据了解,这些鲍鱼将马不停蹄地被送至全国各大水产市场,收购旺季预计将持续至8月底结束。

  下宫镇拥有连江县最大的万亩海上标准化鲍鱼养殖示范区,鲍鱼年产量约3万吨,占全县鲍鱼总产量的60%左右。此外,同样位于黄岐半岛的安凯、黄岐、苔菉、筱埕等乡镇也是连江鲍鱼重要养殖区。2023年,连江养鲍面积达到1530公顷,鲍鱼养殖产量达5.66万吨,产值达47.46亿元,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县级首位。

  其实,鲍鱼并非连江的“土产”。1989年,连江县才开始尝试鲍鱼养殖。

  “刚开始,连江的鲍鱼是在陆地上养殖的。”省科技特派员、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王为刚介绍,到了1993年,连江县创新开展海上养殖鲍鱼试验,将渔网围住塑料桶后倒扣着吊在海带浮绳上,创造出最早的简易鲍鱼养殖笼。

  就在连江养殖户想方设法探索鲍鱼养殖新模式时,政策春风强劲吹来。1994年6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在全国沿海城市率先吹响“向海进军”的号角,为连江的鲍鱼养殖产业注入了发展新动力。

  一系列产业扶持措施落地连江:上世纪90年代起,福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在苔菉镇建立后湾海珍品基地,开展鲍鱼育苗工作,并培育出第一只“福州产”鲍鱼;1996年,简易版养殖笼改良为现在的鲍鱼养殖网箱,为大面积推广海上养殖创造了条件……

  然而,鲍鱼在连江从无到有,再到“中国鲍鱼之乡”,并非一帆风顺。比如,鲍鱼不耐高温,对海水水质要求也很高。每到夏季,福州地区出现台风灾害或者遇到赤潮时,极易导致生性娇嫩的鲍鱼面临死亡危险。

  到北方避暑去!

  位于苔菉镇的鲍鱼养殖企业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探索“南鲍北养”模式。每年5月,将鲍鱼苗从连江运至山东荣成“避暑”,11月底运回连江“过冬”,次年夏天又运到北方养殖。这种方式养殖的鲍鱼,躲开了夏季可能面临的台风、赤潮风险,而且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产量高。

  该公司董事长吴永寿介绍,这种养殖模式让鲍鱼营养丰富、口感更好,更适合进军高端产品市场。得益于此,连江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南鲍北养”养殖基地,产量占“南鲍北养”市场的半壁江山。

  发力创新,永不止步。2019年,国内最大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福鲍1号”在连江海域下水。该平台由福建省福船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制,为钢质全焊接结构,实现了渔业养殖与工业生产的融合。据悉,“福鲍1号”重约1000吨,能抵御15级台风,而且具有风力发电和24小时远程水文监测、自动增氧等功能,推动养殖模式迎来新突破。

  “福鲍1号”的工作人员介绍,传统的鲍鱼养殖属于“汗水渔业”,每次为鲍鱼投喂食物时,养殖户要费很大力气把养殖笼从水下拉升到海面上,十分辛苦;如今,“福鲍1号”有了技术支撑,只要按下电动按钮,一组鲍鱼笼便如同乘坐“海底电梯”般,从海水中缓缓升起,无需再费力拉升,相比传统养殖节省人力60%,将“汗水渔业”变成了“智慧渔业”。

  科技助力,创新不断,助力连江“养大一只鲍”,从2014年起发展成全县养殖支柱产业。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第九批国家级海洋牧场名单公示公告,全国共有20个项目上榜。其中,作为连江鲍鱼主要养殖区域的黄岐半岛海域榜上有名,系本批次福建省唯一入围的国家级海洋牧场项目。

  吃透“一粒鲍”

  精深加工不断拓展

  除了炖汤,你知道鲍鱼还有什么吃法吗?光是鲍鱼面,就有麻辣、红烧等4种口味,鲍鱼预制菜更是研发出100多种——这是连江鲍鱼加工企业吃透“一粒鲍”给消费者带来的美味体验。

  走进福州源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冻鲍加工车间里十分忙碌,一粒粒鲍鱼经过清洗去壳、盐磨蒸煮、速冻分级等10多道工序后,即将销往全国各地。“从预处理环节到最后装箱,整个加工过程不超过1个小时。”源丰海洋科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生产线采用-196℃液氮超低温保鲜技术,可速冻鲍鱼,最大程度保留风味和口感。

  在鲍鱼预制菜车间,精加工区、灌装区、内包装区等各个区域,工人们同样忙个不停。正在自动化炖汤的四口巨型大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工作人员介绍,大锅里熬的是鲍鱼预制菜汤料,每天一口锅可熬1吨汤料,一天可生产2万份鲍鱼深加工食品。

  “公司是中国鲍鱼加工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全年初加工(冻鲍)产能可实现10亿元产值、深加工(鲍鱼预制菜)产能可实现5亿元产值……”在源丰海洋科技的“公司简介”栏,详细介绍了该企业在鲍鱼加工行业的市场地位。

  源丰海洋科技的母公司成立于1997年,经过27年开拓,成为以育养产销为主、配套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公司。“我们建立了连江鲍鱼养殖场,后来又自建了育苗场,并在连江和山东荣成分别建设了活鲍配送中心。”源丰海洋科技总经理助理柯丹红介绍。

  市场消费环境的变化,促成了源丰海洋科技的转型。该公司产品经理上官炎超分析说,以前鲍鱼消费场景主要是酒楼,近些年家庭消费增多,无需费力清洗的初加工(冻鲍)产品受到城市白领等群体青睐。此外,随着预制菜产业的突飞猛进,各种方便即食的鲍鱼预制菜可以让烹饪小白轻松搞定鲍鱼大餐,深受年轻人喜爱。因此,源丰海洋科技从2019年起进入鲍鱼加工和预制菜行业,并迅速成为行业龙头。2024年,预计鲍鱼加工量可达到4000吨以上。

  “这是我们的明星产品,盐磨鲍鱼肉。通过精细盐磨鲍鱼裙边,去除黑膜无腥味……”源丰海洋科技工作人员介绍,为山姆超市供货的这款盐磨鲍鱼肉,销量十分火爆,曾被评为山姆餐桌硬菜榜TOP1。

  如今,源丰海洋科技的鲍鱼加工产品一方面为商超、酒店等渠道供货,并为著名食品品牌提供鲍鱼产品代工;另一方面,在预制菜领域,研发出鲍鱼佛跳墙、鲍鱼大盆菜等几十个产品,致力于打造“鲍鱼及鲍鱼预制菜赛道的国民品牌”。

  位于筱埕镇的福州日兴水产有限公司,是连江县鲍鱼加工行业的“老大哥”,在2006年就投资1000万元引进鲍鱼加工生产线,并创立“江船长”品牌。2013年,由日兴水产董事长江铭福牵头起草制定的《鲍鱼罐头加工技术规范》,是我省首个鲍鱼深加工技术规范。

  “鲍鱼浑身是宝,除了直接食用,还可以提取石决明、鲍鱼多肽、天然牛磺酸、多糖等,精深加工大有可为。”江铭福告诉记者,2014年,日兴水产进军海洋生物活性肽产业,研发了鲍鱼蛋白肽、天然牛磺酸等系列特色产品,让鲍鱼的利用率从原来的不足40%提升至80%以上。

  2022年,通过连江县委、县政府的牵线,日兴水产与江南大学中国工程院陈坚院士团队合作,利用海洋生物酶解技术,开发出具有抗疲劳、抗氧化等作用的鲍鱼肽产品,应用于功能性营养品、医用营养剂、护肤品等领域,让鲍鱼实现身价倍增。

  目前,日兴水产每天可生产2吨蛋白肽粉剂和10万瓶肽饮品,是国内第一家以鲍鱼为原料大规模开展活性肽产业化应用的企业,成为中国鲍鱼精深加工和海洋生物制品领军者。眼下,日兴水产公司正在连江经济开发区建设海洋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园,促进鲍鱼产品向大健康行业拓展。

  吃透“一粒鲍”,壮大产业链。记者从连江县工信局获悉,目前,全县规模以上鲍鱼加工企业达到5家,年产值不断增长。

  探索“鲍鱼+文旅”模式

  形成“破圈”效应

  驱车前往安凯乡同心村,沿途可以看到一家三口相互依偎的鲍鱼卡通形象——蓝版“鲍帅”和红版“鲍美”,还有鲍鱼宝宝“鲍可爱”。抵达同心村,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广场,举目四望,满眼都是成片的粉色调,烘托出浓郁的爱情主题风。

  同心村是鲍鱼养殖大村,全村超过70%的村民养殖鲍鱼。去年,同心村鲍鱼产量达2300多吨,产值超过2.2亿元。以鲍鱼为名片的同心村,为何刮起了文旅风?

  “养鲍鱼、卖鲍鱼的发展模式太过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够,价格低迷期受冲击很大。我们希望推动鲍鱼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增加鲍鱼产业附加值。”同心村党支部书记林连忠介绍,“鲍”与“抱”的谐音,以及“同心”的美好寓意,让同心村确立了以爱情为主题打造全国鲍鱼网红第一村的发展方向。

  2022年,同心村发布了“我要鲍鲍”鲍鱼品牌IP,这是全省首个鲍鱼IP形象。“我要鲍鲍”IP设计出两款卡通人物“鲍帅”和“鲍美”,推出了“我要鲍鲍”抱枕、T恤、帽子等文创产品,还有24个连江话版的微信表情包,发挥鲍鱼品牌效应,为旅游吸引流量。

  如今,同心村的一个废弃养殖场被盘活后,建起了同心鲍广场,成为网红打卡点。海岸民居被刷上了彩色卡通手绘,建成观景平台、彩绘海堤、主题车站、崖壁栈道等景点。通过招商引资,集聚了鲍鱼烧烤、咖啡简餐、海鲜餐厅、海边民宿、海岸露营等文旅新业态。

  墙上大红的“喜”字,十分醒目。林连忠介绍,为了吸引情侣前来“永结同心”,村里与连江县民政局积极对接,申请设立同心村婚姻登记点,“我们去仓山区的爱情岛学习了两次,以后可以正式办理婚姻登记业务”。

  为了争取群众对文旅产业发展的支持,同心村组建渔旅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实行股份制管理,其中合作社占70%股份、农户占30%股份,把集体利益和农户利益捆绑在一起,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每逢周末,同心村单日游客量就超过2000人次。去年,同心村入选福建省“金牌旅游村”。文旅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让鲍鱼产业得到反哺,更有“钱景”。“从养鲍鱼、卖鲍鱼,到擦亮‘金牌旅游村’招牌,我们要让渔民也吃上‘旅游饭’。”林连忠充满期待地说。

  “鲍鱼+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连江逐渐形成鲍鱼产业“破圈”效应,引领更多鲍鱼养殖大村转型。

  同属安凯乡的奇达村,也是个鲍鱼养殖专业村。此外,奇达村还是一个集齐了“山、海、岛、渔村”等文化旅游元素的古村落,尤其是屹立山巅的旗冠顶,可将奇山、巨石、海岛、渔排、港湾、渔村、风车等风光尽收眼底。

  近年来,奇达村被评为“发现海西之美·十佳景区”,获得中国版的“里约热内卢”和“海上威尼斯”“福州最美渔村”等称号,前来旅游打卡的游客接连不断。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奇达村新修了进村公路,新建了停车场,并计划建设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工程,让“鲍鱼+文旅”新模式得到更大发展。

  在连江县鲍鱼养殖数量最多的下宫镇,打响“松芦湾”品牌成为行业共识。“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前养殖户各自为战、小富则安,二产、三产不发达,名气反不如外地鲍鱼,甚至一些‘名鲍’还是用下宫鲍鱼贴牌的。”连江县鲍鱼养殖交流协会负责人介绍,下宫镇已经注册了“松芦湾”品牌,希望在全国打响知名度。

  记者了解到,下宫镇已确立“生态立镇、旅游兴镇、特色产业富民”的发展理念,将大力推进“松芦湾”鲍鱼品牌建设,提升800公顷鲍鱼养殖基地,积极引入鲍鱼精深加工企业,挖掘鲍鱼旅游和周边文化产业,为连江鲍鱼产业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作出新贡献。

养殖户展示大鲍鱼。 郑成乐 摄养殖户展示大鲍鱼。 郑成乐 摄
日兴水产的鲍鱼精深加工车间(资料图片)日兴水产的鲍鱼精深加工车间(资料图片)
“福鲍1号”养殖平台 王为刚 摄“福鲍1号”养殖平台 王为刚 摄
位于连江县安凯乡的国家级鲍鱼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杨柳州 摄位于连江县安凯乡的国家级鲍鱼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杨柳州 摄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