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千亿县”,数量从9个增至59个,10年增加50个。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经济总量占全国近四成。去年,59个“千亿县”以全国1.2%的陆地总面积、4.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国7.6%的GDP、1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10%左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县域的地位和分量一眼可见。
县域经济承担着经济大循环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底盘”。新时代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许多“千亿县”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扩大传统产业优势,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开辟新赛道,挖潜新优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有“小上海”之称的江苏昆山,规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超过7000亿元;被誉为“世界超市”的浙江义乌,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8.4万元;“化妆刷之城”河南鹿邑,化妆品产业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活力与韧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显著成效的生动写照。
县域不只是承载着乡愁记忆的故乡,更是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广阔天地。据测算,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拉动万亿元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2012年到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220万人,带动乡村就业超过3400万人,县城已经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上半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197元,实际增长7.4%,高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1.4个百分点。某电商平台的报告显示,中国县域市场消费规模已经超过一线城市。今年7月至8月,全国县域文旅预订单量环比增幅超过22倍,县域旅游市场活力十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专章部署。县域是城和乡的结合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各地要坚持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和发力点,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要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适应乡村人口变迁和相对集聚的趋势,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发展,优化县域产业、村庄、公共服务空间布局;推进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产村、产城(镇)融合发展,以实现县域城乡体制融合、经济融合、社会融合。
“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加强“硬联通”“软衔接”“深融合”,让城乡共谱融合发展“协奏曲”,就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千亿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作者 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