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振兴,见证美丽蝶变;聚焦湖北,读懂共同富裕。为进一步讲好湖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故事,央广网湖北频道特别策划推出《和美乡村 新画卷(第二季)“你好!新乡村”》主题调研报道,解码乡村振兴的“湖北密码”。
央广网潜江8月23日消息 初秋时节,微风拂面。记者驱车来到湖北省潜江市渔洋镇拖船埠村,村庄道路两旁稻浪滚滚,生机勃勃。站在拖船埠村口的瞭望塔上,村庄全貌尽收眼底。
拖船埠村,是一片充满红色印记的土地,革命烈士纪念碑、红色革命老街……红色文化元素随处可见。
这个地处潜江、仙桃、监利三市交界处的古村,是湖北省重要的红色摇篮地之一,近年来,探索“红色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持续推动村庄经济高质量发展。
盘活红色资源 唤醒历史记忆
拖船埠因造船修船闻名,故名“拖船埠”,始于唐代初年,兴起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历史古街村、特色“口子村”。
同时,这里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诞生了潜江革命史上第一批共产党员、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所列宁小学、第一个沔西区苏维埃政府、第一个潜江县苏维埃政府、第一个中共潜江县委、第一支正规军工农革命第五军等“八个第一”,贺龙、钱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过。
2021年,拖船埠村抢抓全省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机遇,整合项目资金6500万元,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建成烈士纪念广场、红色老街、游客中心等36处基础设施,成功创建国家级3A景区。
2022年,潜江市拖船埠旅游公司成立,由村集体全资入股,聘请村民参与运营,制定治理和分红机制,出台“拖九条”政策,让村民同治理、同受益。
“我原来在武汉工作,后来听说村里缺一位专职讲解员,当时想着可以回家照顾家里人,回来之后发现家乡大变样,红色旅游氛围特别浓厚,毅然决然加入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中。”谈及对外宣传拖船埠村,潜江市拖船埠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肖蒙蒙脸上满是欣喜,“现在红色革命老街的讲解基本上都是我在负责。”
走进革命老街,两旁的铁匠铺、榨油坊、银铺、杂货铺……让人目不暇接。
“过去不少房屋都快垮了,通过修旧如旧、立面改造,这些房子焕发了第二春,红色老街焕发新活力。”肖蒙蒙介绍,现在环境好了,纷至沓来的游客,用脚给革命老街“投票”。
“在这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我们接待讲解3000多场次,累计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是村里常住居民的300倍左右,综合旅游收入达50万元。”肖蒙蒙说。
依托红色资源,拖船埠景区针对不同层次团体设计研学课程,形成由各研学机构统一与旅游公司合作的“N+1”运营模式,提供景区讲解、党课讲解等旅游服务,开放“钱瑛生平事迹展”等多处展馆,充分发挥拖船埠村红色文化传承阵地作用,做好革命传统教育。
红色文旅融合 助推乡村经济
“欢迎乘坐218旅游专线!”天气炎热,进入新能源双层公交车,凉气扑面而来,这辆从潜江市区直达渔洋镇拖船埠村的旅游公交车,单程仅用时30分钟。
“这是专为拖船埠村设置的旅游大巴,村里的红色旅游景区发展起来了,我们围绕景区提供住宿、餐饮、交通等配套服务。”船埠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冯在友介绍,目前,该村已有25家餐饮、民宿等商业业态建成运营。
“我们积极探索‘股权分治’‘积分量化’等新型管理模式,规范旅游经营发展,按照‘群众投资、专业设计、行业标准’的模式,鼓励群众认领旅游项目经营,让村里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冯在友说。
“都是地道农家菜,潜江特产,你尝尝看!”
在渔洋镇拖船埠村红运路南门街的一家农家乐里,胡志兵一边招呼游客,一边分发着莲蓬,十分热情。
除了莲蓬,还有藕带、芡实梗、南瓜尖、小河虾、多味鱼、“开口笑”、藕夹……店铺里特色农产品品类丰富,特别是腊鱼、腊肉、腊鸡、腊鸭。“这些腊货乡味十足,很多客人都专门过来吃!”胡志兵说。
2022年,见到来自天南地北的陌生面孔和日渐丰富的旅游体验后,在外从事了餐饮行业26年的胡志兵看到了商机,决定回家创办一家农家乐。
“我当时看到村里的红色旅游发展越来越好,想着通过开办农家乐助力家乡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同时增加自己的收入。”胡志兵说。
胡志兵在自家房屋翻新装修的同时,在房屋后院的菜园上进行扩建,“红色旅游旺季的时候,月收入基本上可以稳定在20万元左右,比之前在外打工自由多了。”
“现在来村里进行红色研学的人多了,店里最多能招待20桌客人。”看到街上来来往往的游客,胡志兵笑容满面,“我们都赶上好时代了。”
自2021年以来,拖船埠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旅游名村等。目前,拖船埠村正在谋划建设拖船埠红色综合教育实践基地,植入红色研学IP项目内容,创新性打造新业态,预计2024年10月开工,通过不断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以一系列赋能举措激活周边消费热情,打造拖船埠景区升级发展新格局。
“我们将立足村里的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冯在友说。
监制:李欢 张卓
统筹:赵玲
记者:赵玲 邓子依(见习)
视频:邓子依(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