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8月23日电 题:燕南古郡气象新——解码古城正定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王文华、闫起磊
地当河朔称雄镇,虎踞龙盘燕赵间。
河北正定,古称常山、真定,扼太行山东麓大道要冲,历史上是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有“燕南古郡、京师屏障”之称。
沧桑往事与千古之美可寻可看,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映相融。
从古建到古城,由文物到文化,正定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推动古城风貌恢复提升、文旅深度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文脉传承创新之路。
厚重:以人为本传文脉
随着一声号角响起,正定古城南城门前,百余名鼓手排兵列阵,英姿飒爽——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山战鼓”震撼开场。
观罢战鼓,拾级而上,登临城楼远眺:古街古楼、古寺古塔,古色古韵尽收眼底;商厦民居、绿地公园,古城中轴线、天际线、轮廓线一览无余。
移步隆兴寺,千年古槐掩映之下,古建筑群环绕之间,《千手观音》沉浸式舞蹈频频返场,为游客带来文化盛宴。
“隆兴寺景区是正定古城的骄傲。”讲解员李明自豪地介绍,看建筑,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宋代建筑群;看雕塑,这里有被誉为“东方美神”的五彩悬塑倒坐观音;看书法,这里有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代表作龙藏寺碑;看佛像艺术,这里有我国现存古代最高大、最古老的立式铜铸佛像……
守护文化瑰宝,留住历史根脉。正定现存隋唐以来古建筑38处,九朝不断代,被誉为“古建艺术宝库”,现有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600余件馆藏文物,文物数量与密集程度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十分少见。
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为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源,正定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文物保护措施,建立起利在长远的文物保护机制。而后,正定一任接着一任干,让文物有尊严,促文脉得传承。
“尊重历史遗产、珍视文物价值、赓续古城文脉,已成为正定人的普遍共识和行动自觉。”正定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志敏说。
2013年8月,在一份关于河北正定古城情况的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
牢记嘱托,在前期古城保护工作基础上,正定按照“尊重历史、保持完整、延续文脉、凸显特色”的原则,启动实施古寺群落修缮、阳和楼复建、荣国府周边环境整治等24项古城风貌恢复提升工程。2019年底,工程全部完工,古城整体格局得以彰显。
让千古之美可寻可看,也让历史与现代相映相融。正定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一体推进,既改善人居环境,又保护历史文化底蕴。
文物与人相近,人与古建相亲,现代与古城相融。
在古城开元寺考古遗址,透过玻璃罩,市民游客可直观自唐朝开始遗留下来的古井、古城墙、古街巷等七个历史时期叠加的文化地层遗迹,身临其境,一眼千年,触摸城市根脉。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或漫步闲谈于城墙之上,或歌舞游戏于阳和楼下,或端详沉思于古寺古塔旁,或欢聚在旺泉古街市井烟火里。古城古迹已然深深嵌入百姓生活。
“传承历史文脉与改善居民生活结合起来,既能让外来游客领略一城繁华,也能让本地居民安享幸福。正定古城保护将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建设人城融合宜居城市。”正定县副县长、县文旅局党组书记王素刚说。
古雅:熔古铸今兴文旅
“遥瞻恒岳青霞绕,静对滹沱白练长。”古城南北中轴线上,原址复建的“镇府之巨观”阳和楼巍然矗立,一声声高亢的河北梆子唱腔,穿越历史,回荡古老街巷。
“在元曲的故乡演出,特别有意义。”梅花奖获得者、河北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彭蕙蘅颇为激动,“我非常愿意把戏曲宝藏分享给我的学生和戏迷票友们,把正定戏曲文脉传承下去。”
作为元曲艺术发祥地和繁盛之城,正定在中国文化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正定生活创作。相传,白朴的许多作品都在阳和楼上“首映”。
为传承创新这一文脉,正定整合文化资源建成元曲博物馆,着重展现正定与元曲的渊源以及元曲文化魅力。“彭蕙蘅戏曲艺术传承工作室”也落户元曲博物馆,定期举办培训讲座。彭蕙蘅也时常到阳和楼上演出经典剧目。
在正定“文旅名片”荣国府景区里,曲乐悠扬、游人如织。当年,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在这里拍摄期间,这座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就火了。
20世纪80年代,正定富有前瞻性地确定了“文化兴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打造“荣国府”是正定领改革开放之先,以长远眼光谋划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
得益于文化赋能,“自在正定”文旅品牌愈加响亮。2023年,全年游客量超过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114.5亿元;2024年上半年,游客量超过33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300%。
“在正定,老百姓已经把古城作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有尊严地复活、有价值地存在。”担任正定博物馆名誉馆长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如此评价。
如今,行走在正定,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历史文化可感可知,古城古韵越来越浓。
活力:开放包容谱新篇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洋女婿”伊利亚,15年前与妻子蒋云霄相遇相恋,并把家安在了正定。
“正定这几年发展虽快,但城市仍保持古风古韵的建筑风格,浓厚的历史尽现眼前。”伊利亚用流利的中文说,“我喜欢去公园溜达,和大爷们聊天,可以学到很多中国文化。”
2024年春节,在阳和楼上,正定居民代表与美国马斯卡廷市市民代表远程视频连线,畅叙友谊,一同通过视频直播观看民俗展演,感受浓浓的中国年味。两个月后,马斯卡廷中学师生研学团来到正定,实地感受名胜古迹。
自2013年结为友好城市以来,两地已有50多批次互访交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包容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正定历史底色。春秋时期,鲜虞国在此定都;战国时,中山国在此置东垣邑;秦时,在此置东垣县……千百年来,多民族在此交流融合,文脉在炊烟里绵延生长。
今天,人们漫步正定古城,文庙、城隍庙、佛教寺院、天主教堂、清真寺等交融错落,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相得益彰。
《正定县志》记载,自唐至明代前期,正定丝织技术发达,产量和质量均较高,成为丝绸之路的货品集散地之一,“孔雀罗、瓜籽罗曾为贡品”。
正定古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于坪兰介绍,开元寺唐代石柱上,刻有唐代时粟特人从中亚到正定做生意的记载。北宋时,正定是茶马互市、丝马互市集散地。元代时,商贾云集,阳和楼一带是繁华商业区,异域客商接踵而至,马可·波罗曾夸赞此地是一座“贵城”。
“打开围墙,八面来风”,改革开放之初,正定开河北“大包干”先河,推出“人才九条”广招天下英才,主动跨区域开展经济技术协作,把买卖做到全国。
开放,依然是新时代正定鲜明的城市气质。
自古“九省通衢”的正定,如今,国际机场、高铁站、地铁站、高速枢纽齐聚,高新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叠加组合,成为开放前沿、创业沃土。
一系列改革措施,彰显正定务实政风:9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不动产交易、过户等实行“一门办理、一章通用、一张表格、一次办理、一天出证”;开放机关单位大门提供卫生间和热水,全城大部分景点免票,4万多个停车位免费;古城之东,正定新区拔节生长,已聚集数字经济相关企业1000多家……
从古而来、向新而生,锐意改革,开放创新,正是古城正定自信自在、生长“蝶变”的“文化密码”。
正定,有一个值得自豪的历史;正定,将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