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铁路工匠”王超:以匠心为“流动的中国”添活力

“铁路工匠”王超:以匠心为“流动的中国”添活力
2024年08月24日 19:12 云南网

  今年暑假以来,大量国内外游客乘坐中老铁路动车跨国旅行,高峰时每天达4000人以上。在中国和老挝的群山峻岭间,一列列CR200J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如巨龙般飞驰,为沿线地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这一幅幅流动的画卷背后,有无数默默奉献的工匠,守护着路网的正常运行。其中,就有来自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车辆段检修车间车辆电工王超。

  5年来,王超带领他的团队成功修复动车集成板卡等高价值配件3910件,总结提炼“PLC程序数据库维修方法”等30余种疑难故障处理法,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摘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殊荣。

  焊接重生,匠心独运

  CR200J动力集中型动车组车下电源主控板卡,承载着30余枚精密芯片,其中DSP芯片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在这方寸之间,王超以匠人之心,挑战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DSP芯片手工焊接。

  2002年,王超踏入昆明车辆段的大门,他从一名学徒做起。有一回,一辆车发生了绝缘故障,刚好师父不当值,王超折腾得满头大汗也没能解决问题。师父回来后,一下就找到了故障原因,这让王超深刻意识到技术的力量与自身的不足。从此,他暗下决心,誓要练就一身过硬本领。

  2012年底,王超被调入技术攻关组,开始学习电源主机模块的检修。无数个日夜,王超沉浸在技术的海洋中,向师父请教、与同事切磋,逐渐掌握了车下电源检修的技能。

  当时,较为简单的8脚芯片焊接技术也是检修的“卡脖子”问题。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王超就带着卡板跑遍昆明的电子维修市场现场请教,甚至自费请手机维修人员帮忙,但都被谢绝了。

  王超没有气馁,不懂芯片焊接,他就从最基础的锡焊原理学起,搜集废旧板件、查阅资料、购买材料,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站起。其间,王超根据不同焊接工况,反复尝试把焊头磨尖、磨平、磨成刀头来练习焊接技能。

  120多天的试错、600多次的失败,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他掌握了从8脚到200脚芯片的焊接技术,解决了板卡维修技术难题。随着板卡检修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原本需要花费上万元委外完成的维修工作,变成了成本几百元,甚至几十元的自主维修项目,节约了大量检修成本,更在业界树立了技术创新的标杆。

  2015年底,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他的名字在昆明车辆段命名了“王超技能大师工作室”,这是对他技术实力和社会贡献的充分肯定。

  技术革新,勇攀高峰

  2016年云南高铁开通前夕,铁路客车DC600V统型逆变器面临着升级换代的挑战。然而,检修库里的试验台无法进行现场试验,需要将整个电源箱拆卸,用叉车运到试验台进行试验,如此繁杂的工序,每天仅能检修1辆车,而检修任务却是4辆车,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检修需求。

  面对这一难题,王超主动站了出来,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技术攻关之路。

  那段时间,面对巨大的检修任务量,车间主任每天都会去找王超,了解工作进度,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其实大家心里都为他捏着一把汗,但王超却信心满满。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月的日夜奋战,王超和他的团队终于研发出了能够进行现场单车试验的试验装置,检修效率提高到每天检修5辆车以上,这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检修效率,更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几年下来,厚厚6本工作笔记记录了他的成长。他的技艺不仅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更获得了“云南省技术能手”“全路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王超的脚步并未因此而停歇。随后,他又带领团队研发了铁路客车网络控制部件通信功能试验装置,相当于构建了两节车厢的网络系统,这一检修方法和工艺的运用,有效解决了客车车下电源通信功能测试、客车网络配件试验和电源故障诊断问题。

  这一创新成果更是如同为铁路检修领域插上了一双翅膀,让检修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精准。每年因此节约的检修成本高达数百万元,这一研发成果也因此荣获了国家发明专利。

  “在技术的征途中,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只有心怀梦想勇于攀登,才能不断超越自我。”王超说。

  挑战极限,创新引领

  2021年,中老铁路即将开通运营之际,王超的名字与中老铁路动车检修紧密相连。面对全新的领域与挑战,他毅然投身其中。

  当CR200J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暖风机控制板故障导致车厢温度不均衡,旅客的舒适度受到影响时,王超和他的团队挺身而出,研发试验台,抽丝剥茧,最终发现设计存在细微的瑕疵。这一发现,不仅迅速反馈给厂家,推动了产品的优化升级,更彰显了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对旅客体验的高度重视。

  时间来到2023年7月,中老铁路的动车组检修工作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逆变器地面检修试验中主控板故障频发。面对可能导致的长时间停摆和配件更换难题,王超再次展现了的“牛劲”。

  他带领团队深入剖析,拆解试验台,夜以继日地验证电路,最终实现了试验台的升级改造,不仅大幅缩短了检修周期,更为中老铁路的顺畅运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同年11月,老挝“澜沧号”动车组首次踏上中国的检修之旅。王超和他的工作室成员,在两周时间里,高效完成了PIS车厢控制器、车下电源集成板卡、液位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的检修工作,为“澜沧号”的安全运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另外,王超还肩负着科研与技术创新的重任。他主持完成了3项科研项目和29项技术攻关课题,自主研发了包括“板卡多路信号多路输出及反馈装置”“铁路客车39芯通信座对线装置”在内的20余项工装成果。

  他还参与编写了7份中老铁路CR200J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电气检修作业指导书,将中国技术标准推向了国际舞台,为中老铁路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贡献了力量。

  据统计,自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截至8月19日已累计开行旅客列车超过5.5万列,发送旅客人数超过3800万人次,在旅客看不见的地方,王超用自己的方式为中老铁路“黄金通道”增添色彩。

  跨国筑梦,匠心筑桥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者和践行者,王超以非凡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在国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更在异国他乡留下了温暖的情谊。

  2024年初夏,老挝的夜空下,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组静静地停靠在站台上。然而,在这宁静的夜晚,中方技术人员许玮却心急如焚。一个小小的插座故障,如同堤溃蚁穴横亘在他与安全运营之间。于是,技术人员拨通了王超的电话……

  插座虽小,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它关系到旅客的乘坐体验,更是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电话那头,王超的声音沉稳而坚定,他迅速分析故障情况,提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更换电源板卡,并将故障件寄回国内进行深度检修。

  经过王超逐一排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成功修复了寄回国内的故障件。工作之余,他还通过远程视频通话,与老挝的技术人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为他们传授经验技巧。

  王超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详细讲解技术要点和维修方法,仿佛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国界的“匠心传承”。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老挝的技术人员不仅掌握了修复类似故障的技能,更在技术研学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自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王超和他的团队始终站在技术保障的第一线。他们先后帮助老挝铁路部门解决了行车安全监测主机卡板、车下电源板卡检修等20多种动车运行中的疑难杂症。

  面对荣誉和赞誉,王超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常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他看来,每一次的技术攻关、每一次的跨国援助,都是他对铁路事业的热爱和忠诚的体现。

  一路走来,王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工匠的初心和使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云南网通讯员 张伟明 李灵 汤传凌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