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倾斜式倒塌训练废墟,该废墟主要是模拟地震灾害发生后常见的建筑物倾斜破坏场景,倾斜一侧与地面平直处的原标高为3.5米,建筑倾斜度约19度。此场景供救援队员开展抗眩晕、高难度、人装结合等适应性搜救训练。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中国网北京8月30日讯(记者 董宁)当日,“应急救援基层行”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启动。来自10余家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记者们采访首站来到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国际救援与合作部负责人李立,综合培训部副主任王念法、培训教官何红卫,应急搜救部工程师高博伟就中心具体情况向记者团作了详细介绍。
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是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以下简称搜救中心)训练、培训的主要场地。搜救中心隶属于应急管理部,主要承担地震、地质灾害等灾害应急搜救及现场评估、专业培训、技术研发和国际救援等工作,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中国救援队两支国际重型救援队的组成单位之一,是国家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搜救与国际救援支撑保障中心和紧急救援训练基地。
据介绍,2004年成立以来,搜救中心先后派出260人次参加了120余次破坏性地震地质灾害的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先后派出110人次执行了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青海雪崩等11批次国内救援和印度洋大海啸、巴基斯坦洪灾、莫桑比克热带气旋、土耳其地震等15批次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荣获汶川和玉树地震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以及玛多、泸定、土耳其地震应急管理部集体三等功。
除打造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为救援队提供专业培训外,搜救中心还引入“应急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体系,王念法补充道。
“对于很多灾害来说,基层的自救互救的能力非常重要。”何红卫教官以地震救援为例说,前24小时获救的幸存者中,由当地人救出来的比例达到80%以上,“我们专业救援队伍到了现场后,70%以上被困人员的位置是当地人提供的。”
如今,集理论与实践、课堂讲授与演练体验为一体的“应急救援第一响应人”课程已在国内推广14年,覆盖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培训人数近万人次。建成于2008年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建有建筑坍塌、狭小空间、隧道、管道等训练设施,为救援指挥员、搜救人员、社会力量等提供培训,也为社会公众、中小学生等提供沉浸式灾害体验。
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展板上,贴满了救援队在全球开展应急救援的图文资料。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8月28日,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教官何红卫和记者介绍搜救犬的英雄事迹。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8月28日,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记者们体验倾斜式倒塌训练废墟。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8月28日,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教官何红卫在一处模拟倒塌废墟和记者们介绍训练场景。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上一处国际救援通用的幸存者标记。意思为7月22日,在该处发现一名幸存者。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责任编辑: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