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寻迹中东铁路 | 长春南站,一座小站背后的苦难与辉煌

寻迹中东铁路 | 长春南站,一座小站背后的苦难与辉煌
2024年09月02日 13:11 新浪新闻

  在长春这座城市,你可能乘坐过许多次轨道交通“三号线”,也可能乘坐过好多次G20路公交车。

  但当你在孟家屯站体验“轻轨穿大楼”的有趣场景,或是乘坐G20路公交车到欧亚卖场逛街的时候,可能从未留意到,就在距离你不远的地方,藏着一座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火车站——

  长春南站。

  这座车站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却见证着这座城市以及这个民族,最痛苦的历史记忆、最励志的奋斗史诗。

逐渐被遗忘的长春南站逐渐被遗忘的长春南站

  屈辱年代 

  将时光倒退回一百多年前,沿着中东铁路一路向北,经过四平、梨树、公主岭等车站,我们终于即将驶入长春城区。

  在那个时代,长春的主城区还处于萌芽阶段,而这座小小的车站,可以算作是长春在铁路线上的“南大门”。

  在中东铁路开通之初,并没有设置这座小站。而两个列强的争夺,让这座小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日俄战争之后,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战败的沙俄将长春、旅顺之间的铁路及支线、附属地,无条件让于日本。而围绕当时长春最主要的车站——宽城子站的最终归属权,双方则争执了许久。最终,双方决定,对宽城子车站实施“日俄共管”。

日俄侵略者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日俄侵略者签订《朴茨茅斯条约》

  不过,日本侵略者并不满足于此。

  为了能在长春这座城市拥有专属于自己的车站,他们开始在宽城子之外,建设了一座新的“长春站”,作为城市新的核心枢纽。这座车站,也就是今天长春站的前身。

  在这座大站建成之前,为了满足运输需求,他们在长春西部一个叫做“孟家屯”的小地方,增设了一座规模很小的车站。这个站点,也一度成为中东铁路南支线最北端的一个车站。

  1907年,一名途经长春北上的军官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在长春,有日、俄双方修筑的两个车站,俄站为宽城子,日站为孟家屯。从沈阳到哈尔滨,要先由沈阳坐日本火车到长春,“此段铁路原为俄人修筑之广轨路,日俄战后,日人改为窄轨”;此后,再“由长春换成俄国的广轨车到哈尔滨”。

  留下这些记述的军官叫做徐永昌。1945年9月2日,他作为中国代表前往日本,并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参与了受降仪式。

  痛苦记忆 

  伴随着长春火车站的落成,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小站成为日本侵略者用作转运物资与军队的据点。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事变次日凌晨,长春“南大营”外,也响起了密集的枪声。面对偷袭,中国官兵奋起应战,战局一度陷入僵持,而从公主岭前来增援的日本军队,正是从这个车站下车、赶往交战区域。

  尽管这次战斗以中国军队的失败告终,但作为“九一八”事变之后初期,长春抗战最激烈、作战时间最长、伤亡最大的一次战斗,依然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长春南大营旧址长春南大营旧址

  此后,孟家屯火车站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军事任务。日本侵略者曾把关东军的诸多营地设在车站附近,还围绕此地,建立起了无线电台等通讯设施。

  ——这也就是今天,“电台街”这条街道的名字来源。

20世纪30年代,孟家屯林立的信号塔20世纪30年代,孟家屯林立的信号塔

  但这座车站所见证的耻辱记忆,还远远没有结束。

  1936年,一队日本建筑专家来到这座车站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随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们使用强征的中国劳工,在铁路西侧建起了一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不过,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他们的傀儡,都没有为这个建筑的落成举办公开的庆祝仪式。

  因为,这个建筑的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这里即将成为细菌部队的驻地。

  在武力侵占我国东北之后,日本在这片土地上曾先后设立了两支臭名昭著的细菌部队,一个是设在哈尔滨的“七三一”部队,另一个,则是设在长春的“一〇〇”部队。

一〇〇部队建筑旧照一〇〇部队建筑旧照

  根据侵略者的规划,这支细菌部队主要用于准备和进行兽疫细菌战,并能生产炭疽杆菌、鼻疽菌等细菌武器。在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这支部队在中国土地上研制和使用生物武器进行细菌作战,甚至利用活人进行各种实验,大量残杀抗日志士和普通百姓。

  中华民族最为痛苦的记忆,也随之深深烙刻在这片土地中。

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展览的一〇〇部队罪证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展览的一〇〇部队罪证

  荣耀岁月 

  历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以及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这片土地终于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

  满目疮痍的国土之上,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第一个汽车厂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

  苏联专家曾建议,中国应该把第一个汽车厂建在首都或附近。北京、石家庄、太原乃至西安等地,都曾经被列入考察范围。

  但最后,大家还是把目光锁在了物产富饶、交通便利的松辽平原上。四平、公主岭、长春三个城市,被列入最终的考察范围。

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造一汽的指示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造一汽的指示

  经过实地考察,以及再三调查、研究,这座火车站旁边的断壁残垣,被最终确定为新中国第一座汽车制造厂的建造地。靠近铁路、交通便利、距离城区距离适宜,成为厂区选定在这里的重要因素。

  1953年7月15日,孟家屯火车站铁路西侧,在日本关东军残杀抗日志士的细菌部队的废墟上,后来被称为“中国汽车之父”的饶斌铲起第一锨黑土。仪式现场高大庄重的奠基石上,几行遒劲有力的字体无比引人瞩目:

一汽奠基石一汽奠基石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座车站目睹了这片土地从废墟变成工厂的奇迹。

  作为厂区重要的物资接收站,每天有三百节火车车厢从全国各地开到这里,卸车之后,再由一支支运输队送到一汽建设工地。

一汽兴建时,工地上修筑的轻便铁路一汽兴建时,工地上修筑的轻便铁路

  来自松花江的砂石、长白山的木材,来自鞍山、本溪、抚顺等地的钢铁,来自南京、济南、汉口等地的建材,来自上海、沈阳、大连等地的机器……全国各地的物资,穿过崇山峻岭,跨过大江大河,汇聚于这座车站。

  ——当年,长春一汽曾有一个代号:“652厂”。据说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全国的总人口是6.52亿人,相当于每个中国人,都为这座工厂的诞生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冬季天寒地冻、难以施工,工人们利用蒸汽机车的热量,保养混凝土  冬季天寒地冻、难以施工,工人们利用蒸汽机车的热量,保养混凝土

  乘着火车一起来到这里的,还有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建设者们。被抽调的优秀干部、远渡重洋回来报效祖国的专家、刚刚步出校门的大学生、各地的技术工人,以及从抗美援朝战场凯旋的转业军人……

  几十年后,当初参与建厂的老员工曾这样回忆当时的场景:

  “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小伙子背着小包,从各地的农村、学校来到了孟家屯。谁能忘记我们第一次参观我们的汽车制造厂的景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乱草横生的荒芜的郊野,到处是日伪统治时期留下的细菌工厂的残垣断壁,野兔和田鼠大胆地在我们的脚下跳蹿。

  无论一颗多么富于幻想的心,也很难从这片荒凉的田野上,想象出未来的工厂的宏伟面貌,正如同今天新进厂的徒工,无论多么善于幻想,也很难从美丽的中央大道上寻找出当年野兔的脚迹,也很难从雄伟的热电站厂房里寻找出细菌工厂的断垣残壁。”

20世纪50年代,刚刚落成的汽车城20世纪50年代,刚刚落成的汽车城

  成千上万的建设大军,沿着这条铁路汇集于此,在方圆数十里的荒原上,用短短的三年内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工厂。

  1956年7月13日,崭新的工厂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国产载重汽车。中国人不能自己造汽车的历史,在这里画上了句号。

第一批国产汽车开出总装车间第一批国产汽车开出总装车间

  一个多月后,一汽制造的第一批“解放车”在这里装上火车,运往北京。在天安门广场,这些承载了民族希望的汽车,被狂欢的人们所重重包围……

  有了自己的卡车,还要有自己的轿车。

  1958年5月12日,“东风”样车开出车间,新中国第一辆自己生产的轿车就此诞生。当时的工人们回忆,在“东风”轿车进京的前一天,工人们像送女儿出嫁一样,精心地打扮着这辆汽车,小心翼翼地把它送上驶向北京的火车……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一批批的解放卡车、红旗轿车在这一车站被装上车皮,运送到全国各地,为各地的经济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汽“东风”轿车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汽“东风”轿车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对于很多途经长春的旅客而言,临近一汽的这座车站也成为了著名的观光景点,承载着各地游客的好奇与向往,承载着长春市民的光荣与骄傲。

  1956年的一篇报告文学曾这样描述发生在列车上的一幕:

  “每当旅客列车驰过孟家屯的时候,不论是淡蓝色的黄昏、还是玫瑰色的黎明或是黄金色的晌午,车上的旅客都会迅速地打开窗子探出头去,惊讶地眺望着眼前的一切。

  就在这议论声中,有人会用一种谦逊的清晰声音告诉你,这里是第一汽车制造厂。如果你能细心地查看一下,就会发现说话的人神色焕发,眼睛里闪烁着一种自豪的幸福的光彩。这是什么人?这是居住在长春的人。”

20世纪80年代的一汽厂区,孟家屯站在左上方20世纪80年代的一汽厂区,孟家屯站在左上方

  直至20世纪90年代,这里依然是往来旅客所瞩目的一道风景:

  “南来北往的列车驶进长春市西南郊孟家屯火车站时,凭窗望去,只见一辆辆崭新的解放、奥迪、捷达被整齐地吊到列车上,等待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不远处绿树成荫,厂房林立,机器声节奏悦耳。这里,就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淡出舞台 

  1999年,这座车站的名字从使用了将近百年的“孟家屯站”,改为了我们更为熟知的“长春南站”。

今天的长春南站今天的长春南站

  尽管车站的名字比以前“大气”了许多,但是随着时光一页一页翻过,这座车站已经开始逐渐淡出舞台的中央。

  一方面,伴随着一汽的厂区越来越多,这座车站已经不再是人们视线的焦点所在。

  另一方面,随着哈大高铁等新线路的正式开通,途经这座车站的客车也分流了许多。

  2016年,随着长春南站不再承办客运业务,这座饱经沧桑的小站,似乎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很多市民不知道的是,如今的长春南站,依然承担着许多货运业务,在不为人们所知的地方,继续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奉献力量。

  就如同一位长者,曾经历过风雨如晦的屈辱年代,曾投身于如火如荼的建设浪潮,曾拥有过万众瞩目的光辉岁月。尽管转过身去、退居幕后,却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身前,厂房林立;

  身后,车水马龙。

  参考资料:

  长春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中东铁路支线长春段调查报告》

  王新英,张书铭 《吉林省中东铁路建筑研究》

  颜晓峰 《中东铁路吉林段历史建筑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

  李美烨 《吉林省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保护更新设计研究》

  《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志(1950-1986)》

  作者:郭帅

  来源: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长春市日本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