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太阳鸟时评: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华瑰宝焕发新韵

【地评线】太阳鸟时评: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华瑰宝焕发新韵
2024年09月05日 10:54 四川新闻网

  北京时间9月3日上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项,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主持评选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评选始于2014年。虽然此项世界遗产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评选的世界遗产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一项重要举措。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延续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千方百计守护中华瑰宝,赓续中华文脉,是中华儿女的崇高责任与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推进中华瑰宝的系统保护和创新利用。从全面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项目,到深入实施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等重大保护工程,再到扎实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打造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系列举措的落地落实,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蜡梅飘香”的江苏南京明孝陵、“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的四川青城山-都江堰,“山水甲天下,景色醉人心”的广西桂林山水等等,广布于祖国各地的中华瑰宝“熠熠生辉”。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厚滋养。

  时间可以侵蚀万物。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若是得不到好的保护,也终会被时间侵蚀。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凝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思想共识,坚持守正创新、统筹多方力量,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系统保护,让中华瑰宝焕发新韵正当其时。

  遗产申报是手段,保护传承是目的。以此次灌溉工程申遗成功为新起点,推动更多文化和自然遗产从“束之高阁”到“走进生活”,是创新利用方式的重要内容。故宫积极探索创新,推出《点染紫禁城》图书、《故宫日历》、手机壳等系列文创产品,打造消费者的“新宠儿”;长城沿线建成八达岭、慕田峪、山海关等数十个国家级旅游景区,开放60多家长城专题博物馆,打造长城的明星点段和亮丽的旅游名片等等,这些成功案例都是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的良好示范。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将文化和自然遗产深度融入文化旅游,推动更多遗产走到民众身边、走进民众生活,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实现中华瑰宝保护、利用、传承的良性循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保护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助力。国家博物馆推出“三维珍品”在线展示,通过满足观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凝聚保护共识;敦煌研究院建成“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通过与全球共享典型洞窟的高清数据实现共同保护等,系列举措打开了科技助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的新通道。在新技术迭代更新的大背景下,坚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保护好数字资源,开创互动体验的新场景,推动中华瑰宝的历史魅力和数字活力“撞个满怀”,以科技赋予中华瑰宝全新生命力。

  作者:艾佩韦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