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贵玛用手机看新闻
翻看相册
本网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张巧珍) 9月4日,小雨淅淅沥沥,天气微凉,家住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82岁的“草原额吉”都贵玛望着窗外的雨还惦念着生病的扎拉嘎木吉,在微信中再三询问:“吃完睡下了吧?身体咋样?孩子们都好吧?”扎拉嘎木吉已经年过六旬,是都贵玛曾经抚养的“国家的孩子”之一。当天,“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都贵玛的家中,听她讲述与28个“国家的孩子”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发生大面积自然灾害,物资匮乏、食品短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院里聚集了大量孤儿。这些孩子普遍营养不良,面临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在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安排下,来自上海、常州等地保育院的约3000名孤儿分批通过火车被送到了内蒙古,交给牧民抚养,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其中有28个孩子被送到了四子王旗保育院,作为保育员的都贵玛就这样成为孩子们认识的第一个“草原额吉”,彼时她才19岁。穿衣服、煮牛奶、洗尿布、哄睡觉……都贵玛每天忙得四脚朝天。有时候孩子生病了,她还要深夜独自骑马冒着凛冽的寒风和被狼群围堵的危险,奔波几十里去找医生。在都贵玛的精心呵护下,28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全部存活了下来,先后被牧民们领养走。都贵玛用真情付出诠释了大爱无疆,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获评“中国十杰母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9年,都贵玛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如今,28个“国家的孩子”已扎根在这片哺育他们的草原上,成家立业儿孙满堂,和都贵玛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他们心中,都贵玛是他们永远的额吉。孙保卫是都贵玛抚育过年龄最小的一个,后来被河北支边的一对夫妇收养。“当时年纪太小,很多事没有印象。直到上初中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身世,才知道我的第一个额吉是都贵玛额吉。”孙保卫告诉记者,和普通人相比,他出生即成了孤儿是不幸的,但换一个角度看却又充满了幸运,幸运成为“国家的孩子”,幸运遇到都贵玛额吉,遇到视他如己出的养父母。
都贵玛当天身穿紫色蒙古袍,头戴橘红色头巾,看上去很精神。她说,这身行头是她最喜欢的,每次出席隆重场合都会这样装扮。虽然已经82岁了,但是都贵玛智能手机玩得很“溜”,见到她时,她正用手指在屏幕上划着看新闻。“身体健康,头脑清晰,依然还和牧区一样的生活习惯,每天吃点肉喝喝奶茶,上网看看新闻,有重要的内容就在笔记本上记下来。”都贵玛说着,拿出一个黑色的笔记本展示给记者看,只见上面用蒙古语密密麻麻记录了各类时事新闻和她的一些感受。
搬进楼房的都贵玛很惦念家乡的草原,就在前几天,她还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200公里外的牧区,在老房子前拍了一张照片保存在手机相册里。她也会时常在“国家的孩子”微信群里和儿女们语音聊天,拉拉家常,嘱咐他们好好工作,成为下一代人的榜样。
编辑: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