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艾佩韦
巍巍秦岭,滔滔渭水,八百里秦川西端,拥出一城,这里就是宝鸡。从厚重历史中走来,向辉煌未来走去,宝鸡出土了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何尊,发现了“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在这里,周秦风韵古朴浓烈,千年文脉延绵至今……
陇山苍苍,渭水泱泱,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一枚青翠欲滴的美玉镶嵌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之上,这就是天水。天水孕育出有“史前文明的瑰宝”之称的大地湾遗址,在彩陶、农业、乐器等诸多领域闪耀着中华文明久远的曙光。在这里,可以追寻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华文明的根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一直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在地方考察时常常调研当地的文化遗产,反复叮嘱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和甘肃省天水市考察调研,先后考察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天水的伏羲庙,再次了解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为守护文化瑰宝、传承千年文脉指明了方向。
念兹在兹,必有回响。走进有近千年历史的诸葛八卦村,村内有明、清等时期的古建筑300多幢,人人都是文保员;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3200多万册(件)的收藏版本,正无声讲述着中华文明的长河浩荡;走进三星堆博物馆,高分子绷带、3D打印、同位素追踪溯源等技术被熟练运用,推动三星堆保护清理和修复工作稳步向前等等。系列举措和成效,正是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也是保护传承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等文化遗产的生动缩影。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怀着一颗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之心,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各类文化遗产。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推进重大考古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研究、阐释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聚焦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推动更多如“夜之金陵”一样火爆的夜经济品牌,打造更多如《运之河》一样内涵深厚的文艺作品,守护好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坚持守正创新,运用信息化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传播,培育文化遗产数字化新业态,让人们在“烟火气”“文艺范”“科技化”的邂逅中流连忘返,在“润物无声”中实现文化遗产的更好保护传承。
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连续发展的见证,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文化遗产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推动文化自信日滋月益、生生不已,中华文脉绵延赓续、代代相传。(艾佩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