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稻花香里说丰年】科技与农业碰撞出蓬勃生机 院地合作绽放致富花

【稻花香里说丰年】科技与农业碰撞出蓬勃生机 院地合作绽放致富花
2024年09月24日 15:37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任丽君): 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稻花香里说丰年”采访团穿越在吉林省的田野乡间,倾听金色稻浪下的丰收笑颜。9月22日,记者来到此次西线媒体行首站白城市镇赉县。

镇赉县秋收时节,金色稻浪翻涌。(摄影 任丽君)镇赉县秋收时节,金色稻浪翻涌。(摄影 任丽君)

  记者了解到,常年夺得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和水稻产量第一的镇赉县,种稻历史还不足40年,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大片大片的稻田,在36年前竟是连野草都难以生长的盐碱滩。让镇赉县有这样巨变的,是镇赉县与省农科院深度融合,以科技人才推动农业产业兴旺,探索建立院地携手合作模式,发展壮大基层农业科技力量,通过配备一批领军专家、孵化一批乡土人才、服务一片乡村产业,为镇赉县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接受记者采访。(摄影 任丽君)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接受记者采访。(摄影 任丽君)

  1988年起,吉林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来到了镇赉县嘎什根乡开展盐碱地水稻试种。以李学谌为代表的第一代农科人,手把手教会了镇赉人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铸就了影响深远的“嘎什根精神”。三代人接力奉献,一种深情执着守护。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扎根镇赉县11年的第三代农科人马巍告诉记者,通过“以稻治涝、以稻治碱、以稻致富”,镇赉县水稻36年来生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产到高产、从高产到优质”三个阶段性跨越,在盐碱地种稻研究与生产上双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我希望未来的接班人把‘嘎什根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镇赉县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志国向记者介绍水稻种植技术。(摄影 任丽君)镇赉县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志国向记者介绍水稻种植技术。(摄影 任丽君)

  “向土地要粮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粮是无限的。过去一公顷地才产出几千斤粮,现在能达到两万多斤。一公顷地比十年前的收入增加了一万多元。”种了20多年水稻的任志国,从倚靠自己摸索出的种稻经验、不重视专家指导,到如今深切感受到科技魅力,决心跟随专家指引的道路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现在我们镇赉县的水稻种植业发展已经离不开专家的指导了。”科技支撑让地方政府认可、百姓认可,镇赉县水稻产业发展焕发出无限生机。

镇赉县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长势喜人的稻田。(摄影 任丽君)镇赉县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长势喜人的稻田。(摄影 任丽君)

  据了解,2008年,任志国联合28名农民兄弟成立了镇赉县第一家个体经营的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固定资产已经达到3000万元,入社土地面积达450公顷,社员发展到108人,拖拉机、各种配套机具、无人机发展到70台(套),建设合作社管理区设施达10000平方米,辐射带动周边三个村农户550余户共同发展。

稻田内稻蟹共生、一田双收的景象。(摄影 任丽君)稻田内稻蟹共生、一田双收的景象。(摄影 任丽君)

  记者在合作社的农田里,看到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在田间高效作业。合作社全面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这里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地,更是农业科技的展示窗口。成立的农业科技协会与吉林省农科院及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加强了技术研究和推广合作,成为吉林省农科院水稻良种实验基地。十余年间,推广水稻新品种30个,应用水稻种植和管理新技术15项,稻田养鱼养蟹技术7项,推动了农业产业综合升级。

  合作社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忘责任与担当。“合作社壮大了,不仅仅是因为经营收入的增加,更主要的是社员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合作社盈利不是目的,服务才是宗旨,提高社员素质、科学种田是合作社发展的前途。”任志国坚定地说。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