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徽评:让“千万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地评线】徽评:让“千万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2024年09月25日 09:13 安徽新闻网

  日前,在安徽合肥召开的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东北和中部地区)现场推进会强调,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持续努力造就了浙江省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千万工程”经验中既有价值取向,又有方法实招,最重要的是贯穿其中的理念和方法。譬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等等,需要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久久为功、深学细悟、笃行不怠。

  “千万工程”强调“千村千面”“万村万象”,讲求“和而不同”。乡村建设应注重“本土化”“多元化”“特色化”,避免标准“一刀切”、规划“一条线”、整治“一阵风”。以安徽为例。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何打造?答案就是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比如,江淮地区可以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皖北地区可以在农业大地景观、平原田园风情上“做文章”;皖西地区可发挥山区、茶区等生态资源优势创造经济收益;皖南地区多古建筑、古遗址,可打造特色文化乡村,让文化产业为乡村经济赋能。坚持系统观念,考虑区域差异,打造多元化发展路径,让千万乡村找到自身发展“最优解”,正是“千万工程”蕴含的科学工作方法之一。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从人民立场、群众视角出发,把“政府想做的”和“农民想要的”好事实事结合起来。“千万工程”在实施之初就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一些地方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农村供水等基础设施短板还没补齐,农村教育、养老、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欠账也不少。这些差距不足既是薄弱点,也是发力点。

  笃行“千万工程”需从细处入手、真抓实干。比如,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整治行动,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动员人民群众积极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彻底告别“脏乱差”,以环境“高颜值”提升农民“幸福值”。下大力建好农村道路、供水、电网、5G、物流等普惠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养老、教育、医疗等兜底性公共服务配套,以生活“便利度”提升群众“满意度”,等等。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让“千万工程”成为亿万农民群众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民心工程”。(作者 尹贵龙)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