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苏州9月26日消息(记者郑楚豫)丝线万千,彩衣翻飞随身动;唱念做打,方寸之间即舞台。
七都提线木偶又称木偶昆曲,是苏州吴江七都镇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以昆曲为媒介,以人偶为形式,木偶昆曲以巧妙的形式演绎昆曲的经典剧目,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我们的洪福木偶昆剧团,前身是‘公记保和堂’戏班,有两百多年历史了。”孙菁是土生土长的七都镇人,也是木偶昆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所说的洪福木偶昆剧团,是全国唯一的一家木偶唱昆曲的祖传戏班。然而由于历史变迁等原因,木偶昆曲曾经一度陷入剧团解体、人员分散的困境,剧团的道具、服装、木偶和昆剧唱本几经转手也不知去向。
为了抢救保护传承木偶昆曲这一濒危的民间文化遗产,七都镇人民政府从2003年开始实施抢救方案。2003年秋,苏州恢复了虎丘曲会,老艺人姚五宝登台演出了木偶昆曲。
2004年,七都镇人民代表大会把抢救保护木偶昆曲工作列入政府的十件实事工程之一。这一年,孙菁记忆深刻。“我记得初中那年,苏州昆曲学校来我们学校选拔学生。当时我是陪同学去的,没想到就入选了。”2004年4月,七都镇和苏州昆曲学校联手,招收七都籍应届初中毕业生,对木偶昆曲进行专业培养教学。孙菁就是其中一位。
回忆起当年在苏州昆曲学校求学的日子,孙菁至今仍然感慨良多。“和昆曲班的同学们相比,我们还要学习操纵木偶,当时我有点畏难不愿意练习。”孙菁告诉记者,在皮影木偶、杖头木偶、提线木偶这几个木偶种类之中,尤数提线木偶的操作难度最大。动作复杂的提线木偶甚至会有二三十根线,需要两位演员共同协作完成表演。
求学期间,孙菁抽空去拜访了吴越村的老人们,在他们描述中感受木偶昆剧团的“黄金时代”。“听老人们说,那时候木偶剧团经常在江浙沪一带演出。经常是演员在船上演,观众在岸上看。最鼎盛的时候,人们会乌泱泱地聚集在岸边,等着演出的船来。”于是,复建洪福木偶昆剧团的使命感在孙菁心中油然而生。
通过多年的努力,当年的几位初中生已经成长为木偶昆曲青年演员,接过了木偶昆曲传承的接力棒。如今孙菁和另外两位同学共同挑起了复兴木偶昆剧团的大梁,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台柱子”。
除了继承经典剧目《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等,近年来剧团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还引进了现代元素,推出了一系列新剧目和新形式,以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生活的题材和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同时为了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剧团还制作了小木偶,让孩子们也能够接触到木偶昆曲。
但传承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顺利完成了抢救性保护之后,年轻的传承者们要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演员还是不够,很多需要多人同台的剧目没有办法上演。”孙菁说,由于木偶昆曲不仅需要表演者具备昆曲表演能力,还需要同时操作提线木偶。提线木偶入门难、对体力要求高,需要接受长期稳定的专门训练。因此虽然爱好者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够入行的专业演员却寥寥无几。“未来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小剧场,用于和观众进行交互式演出。这样一来,也许能激发更多孩子的兴趣。”孙菁说:“孩子的兴趣是传统技艺传承的希望。”
据了解,2023年9月苏州艺术学校继续开设木偶昆曲选修课,目前正在排练剧目《十五贯·访鼠测字》《牡丹亭·惊梦》片段。2024年上半年复排了木偶昆曲传统剧目《白蛇传·盗仙草》《狮子舞》,目前正在筹备《武松打虎》的排练和木偶制作。
与此同时,七都镇也在拓展渠道,积极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除了与苏州市艺术学校合作开设昆曲木偶选修课,七都镇也在积极运用“非遗+演出”“非遗+体验”等形式,真实、“接地气”地将优秀文化展示给游客,以产业兴旺反哺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