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彩云之南正芳菲|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彩云之南正芳菲|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2024年09月27日 10:33 云南网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云南网从今日起推出“彩云之南正芳菲”特别报道,以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岭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打好蓝天保卫战

  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7年超过98%

  打好碧水保卫战

  重点湖泊水质总体向好,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稳定保持100%达标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7%

  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建立12种类型自然保护地366处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3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脱离灭绝威胁

  亚洲象增长至300多头

  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获命名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大力推进科学造林绿化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完成营造林1376万亩,义务植树3.4亿株

  向林草产业强省迈进

  2023年,云南林草产业

  总产值4588.50亿元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成为标配,一碧万顷、鱼翔浅底成为标识,青山常绿、良田沃土成为标签,美丽云南的根基越筑越牢。不赚带污染的钱、不要带污染的项目,瞄准碳达峰碳中和,全面绿色转型在云南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蓄势聚力,美丽云南的高质量发展底色越来越鲜明。云岭大地,经济总量历史性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含绿量”持续攀升,美丽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15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对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牢记嘱托,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工作思路,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巩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大力推进美丽云南建设。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成为生活在云南的人民群众最直接的体会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成为生活在云南的人民群众最直接的体会

  为了让良好生态成为各族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省上下锚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细化部署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3场硬仗”,抓实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8件事”,集中力量打好“10个标志性战役”,动真碰硬重拳整改,攻坚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成为生活在云南的人民群众最直接的体会,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云南坚定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淘汰类”工艺装备有序退出,2021年以来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5%。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能水粮地矿材”一体化节约,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超过90%、80%。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绿色发电量占比、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占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均位居全国前列;发展生态文旅,以绿色生态为主要内涵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人们的向往,成为拉动内需消费、促进群众增收、推动生态保护的重要引擎。

  亚洲象北上南归、延续千年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人与自然相生相伴;COP15聚焦全球目光,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收获“昆明宣言”“昆蒙框架”等重大成果,向世界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云南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笃定、越走越宽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我省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不断取得新成效。

  时代印记

  美丽云南 人象和谐

  2021年夏天,15头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北上南归,引发“全球观象”热潮,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

  今年,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出生了至少20只象宝宝。“我们时刻关注象宝宝成长,确保出现突发状况能够及时救助。”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监测室主任周晨浩介绍,团队至今已救护、救助野生亚洲象23头。

游客投喂云南野生亚洲象游客投喂云南野生亚洲象

  亚洲象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是我国“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物种之一,同时也是亚洲体型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亚洲象保护和安全防范工作。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设置安全警戒线、实施栖息地生境保护与恢复、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处置体系、稳步增加保险投入、加强亚洲象救助救护等措施,亚洲象保护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保护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亚洲象生存环境持续改善,生动描绘着人象和谐的新图景。

  2021年10月、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讲话和新年贺词中,均提到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强调要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当前,云南正举全省之力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及建设。“我们将通过不同维度和角度,以热带雨林和亚洲象为主要保护对象,科学规划生态区域,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推进亚洲象种群及其分布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说。

  景迈山上 点绿成金

  人在草木间,茶香飘千年。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申遗成功1年来,景迈山共接待游客40.2万人次,同比增长33.52%;实现旅游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184%。

  “随着申遗成功,景迈山茶叶的市场认可度得到提升、知名度不断扩大,来景迈山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澜沧景迈布傣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尹一然说,越来越多的茶友、游客来到景迈山,为景迈山茶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景迈山景迈山

  申遗成功以来,合作社继续推进生产车间改造、卫生标准提升、产品包装升级等,积极探索茶叶加工现代化之路,将制茶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不断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我们还开启了茶旅融合新赛道,以‘庄园+体验+游学’模式发展乡村旅游。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景迈茶的产品附加值,拓宽了合作社的销路、增加了收益,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景迈山的文化魅力。”尹一然说。

  承接“绿色流量”,持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景迈山按照“山上严格保护、山下适度开发、茶旅融合发展”的思路,着力处理好遗产地保护与周边开发关系,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升级。“我们联名茅台集团打造‘普茅号’普洱茶品牌,引进广州‘八马茶业’共同开展产品研制,发售‘云上景迈’普洱茶和‘鼎和景迈’申遗成功纪念茶,助力中国普洱茶第一股澜沧古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普洱市副市长胡剑荣介绍,2023年景迈山茶产业实现综合产值5.17亿元,同比增长31.55%。

  碧波荡漾 海菜花开

  风吹碧波皱,鸟翔晴空高。沿着洱海溯源向上,只见曾经濒临灭绝的海菜花一簇簇盛放在洱海之源。

  洱源县现有人工种植海菜花3000亩、年产量5400吨,带动158户种植户增收1080万元。通过技术创新,保鲜期已提高至12天的海菜花,走上了北京、上海等地百姓的餐桌。

  海菜花开,见证着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也成为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兼得的最佳实践。

海菜花开海菜花开

  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统筹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齐心协力把洱海保护精准治理向纵深推进。不断完善洱海保护管理条例、苍山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严格落实“两线划定”“三线一单”等分区管控要求,加快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

  ——聚焦短板弱项,制定实施洱海流域城镇截污治污、农村污水治理等9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深入开展洱海流域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排查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大理市、大理经开区雨污分流、截污治污管网体系改造提升项目,城乡“两污”综合治理效能不断提升,西洱河四级坝国控断面水质脱劣。

  ——聚焦精准治理,以削减污染负荷、建设生态农田为主,加快海西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绿色有机种植初见成效。洱海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良水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聚焦科学规划,划定洱海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深入实施“双核驱动、协同发展”和大祥巍一体化等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一体三城四单元”城镇化发展新格局,为洱海流域生态保护、人口产业疏解拓展全新空间,不断实现大理自然生态、城乡生态、文化生态、发展生态的互促共进、交互增值。

  见证者说

  西山区杨林港村党总支书记董珈源:

  把守护一池碧水当成“家事”来做

  傍晚,西山区碧鸡街道观音山社区杨林港村党总支书记董珈源走在滇池西岸边,查看滇池水质。

  这些年,为了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董珈源带领村民们干得热火朝天。“其实不用我带领,村民都是自发地参与滇池保护。”董珈源说。

滇池清,我来行滇池清,我来行

  董珈源记忆最深刻的是“滇池清,我来行”行动。杨林港村把滇池保护纳入村庄规划,将门前三包写入村规民约,把守护一池碧水当成“家事”来做。“前年,大喇叭一响,村里80多人自愿参与播种油菜花。”“后山的山林保护,几乎是全村总动员,如今已经见不到山林破坏现象。”“生态环境好了,林下生菌,虎掌菌、刺松茸都上到了农家乐的餐桌。”“到我们村的游客不仅可以欣赏滇池美景、体验白族扎染,还可以到山上捡菌子。”说起滇池保护成效,董珈源和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

  随着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村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来杨林港开展滇池保护研学的团队越来越多。今年以来,村里共接待来访研学团队47支1500余人。人来了,村民最开心。“他们住几天?”72岁的董成阳老大爷第一个跑来问,他是杨林港村28户“互助村居”之一。2022年以来,杨林港村集体把群众闲置的客厅和卧室进行统一布置包装,形成了杨林港“互助村居”的民宿团队接待模式,带动农户增收16万余元。

  望着眼前的一池碧水,董珈源展望着杨林港村的未来:作为滇池沿岸重点打造的46个美丽乡村之一,杨林港将持续以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带动乡村旅游,走生态保护、村民增收共赢之路。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 王琼梅 殷洁 熊明

云南省习近平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