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的坚守,是一批又一批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日复一日的执着和热爱。
26年春华秋实,见证了这份力量,在三尺讲台上,筑起浓浓的山海情,书写青春不朽的篇章。
9月24日,走进闽宁中学,操场上活力四射,教室里书声琅琅。厦门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黄拯之拿着课本和教案走进了七年级四班,开始下午第一堂地理课的教学。“看,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产生了四季的变化。”黄拯之讲道。学生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关键的知识点。
这是黄拯之来到宁夏的第二个月。“来支教之前,我们就已经在厦门的两所中学上岗实习,来宁夏之后,还参加了西部计划志愿者培训,本以为万事俱备,没想到刚来就遇到了难题。”黄拯之说,刚开始讲课,他的习惯性表述学生听不懂,这让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讲解,这才慢慢适应教学工作。
“《山海情》这部电视剧对于我触动很大,西北的自然与人文风光深深吸引着我。而且我大学的专业是社会学,对于社会群体、地区差异化问题关注得特别多,但终归是纸上谈兵,所以就来到了闽宁镇,通过支教实践感受学科真正的意义。”黄拯之说。
今年7月,厦门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告别了宁夏。8月,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全员到岗。一届又一届支教团来到宁夏奔赴这场意义非凡的山海之约。
“今年,我们厦门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共有22人,海原县11人、隆德县4人、彭阳县4人、永宁县3人进行支教工作。”厦门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永宁分队队长卢宇翔介绍道。
“我本来可以直接保研,今年9月如期开始研一的学习生活。但在本科的4年间,我被研究生支教团的故事深深触动,既然终点是一样的,那么,我想用这一年时间开阔自己的视野,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卢宇翔说。
当卢宇翔踏入学校的那一刻,看着学生们的眼神,他知道他的选择没有错。“其实这里的孩子对未来还是很迷茫的,我们如果能为他们提供助力,让他们有目标有方向规划自己的人生,那么一年支教就是有意义的。”卢宇翔说。
卢宇翔和其他支教队员们共同肩负着“这条小鱼在乎”公益慈善募捐的相关工作。20年多来,该项目共募集助学金1500余万元,累计资助3万余名困难学生,救助2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发起捐建了希望小学、运动场、图书角等硬件设施。正是这份“我在乎”,吸引着人们伸出援手,支教团持续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宁夏教育,构建“师生+团队+部门+社会力量”的教育资助体系,不断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厦门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杜依然,大一时听过学长学姐的支教分享会后,心里便埋下一颗种子,如今愿望成真。“刚来的时候正值暑假时期,所以我们来到了宁夏富贵兰实业有限公司,在爱心托管班开启了我们的支教之旅。”杜依然说。
宁夏富贵兰实业有限公司有100余名女职工,为了缓解暑假职工子女“看护难”的压力,免费为企业职工子女开设暑期爱心托管班。杜依然一行三人制定了合理的课程安排,上午针对孩子的学校学习课程进行巩固,下午安排音乐、体育、美术等特色兴趣班,丰富这些孩子的暑期生活。
“对于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说数学课,我们用扫雷的小游戏来讲解数列的规律,让学生学数学不再乏味。”杜依然说,多天的相处,他们与这里的孩子有了很深的感情,在他们离开时,孩子们追着他们的车跑,不忍离别。
感动的背后是这些年轻老师对学生的真诚付出,闽宁镇见证着山海协作的深厚情谊,也传承着教育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在这里,每一个奋斗的身影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每一次努力拼搏都在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里是梦想的摇篮,孕育着无数的可能与希望。
青春是充满活力与无限可能的时期,把青春的热血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想必这就是青春的魅力,也是他们赋予支教的意义。(记者 徐 琳 李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