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清澈的爱】穿越时空遇见你——神话照进现实,逐日之旅永不落幕

【清澈的爱】穿越时空遇见你——神话照进现实,逐日之旅永不落幕
2024年10月01日 07:00 新浪新闻

  编者按: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年。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在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下,我苏网联合全省市县媒体,开展“穿越时空遇见你”融媒体行动,一起回顾那些澎湃的历史瞬间和美好记忆,共同讲述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和发展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75年来,从“一张白纸”到“大国重器”频频“上新”,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阔步前行。在天文领域,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不甘人后,不畏艰险,心怀赤诚,追光而行,实现诸多“从0到1”的重大突破,在浩瀚宇宙不断镌刻“中国高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video

  

  南京紫金山南麓,一处绿树掩映的僻静之地,坐落着中国第一座塔式太阳望远镜。

  四十多年前,这座堪称我国“逐日起点”的“太阳塔”历经二十年之久刚刚建成投用,由现年8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方成主持研制。

  从山中荒地上的穹顶小塔,到如今斑驳密林中的天文旧迹,这片饱经岁月洗礼、见证了中国太阳研究从无到有的“时光角落”里,究竟沉潜着多少天文人的初心?又尘封着怎样的逐日故事?

  怀着对前辈们的崇敬与好奇,“80后”天文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夸父一号”首席科学家助理封莉带着一张旧照片踏上了寻找太阳塔的旅程。

  “如果有一天,能跟当时主持研制太阳塔的科学家,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想问问他是如何攻坚克难,为太阳观测贡献中国视角的?”

  踩在厚厚的梧桐落叶上,第一次亲眼望见太阳塔的封莉感慨万分,恍惚间,时光回溯至我国天文学研究还是一穷二白的年代,一场与方成院士的畅谈就此开启……

  “这个望远镜是我们向德国买的,当时国家只有这台,算是宝贝了,但是像美国的话,它已经有5米口径的望远镜了。”在紫金山天文台,方成指着一架陈列着的天文望远镜向封莉介绍道。

  1955年,刚入学南大天文系的方成在参观紫金山天文台时,便深感我国天文与国际上的差距。身为天文系大一新生,方成立下雄心壮志,正如当时学校里的那句标语所写,“做祖国天文事业的拓荒者”

  太阳塔正是方成迈出的天文学拓荒第一步。

  回忆起当年建造太阳塔时的场景,方成说:“我们首先要选地址,在什么地方建是个问题,当时我们也没有汽车,大家都骑自行车到处跑,南京方圆100公里左右,我们都到处去看。最困难的还是这个地方,既没有水又没有电又没有路,什么都没有。”

  从零开始,聚沙成“塔”。选址、“三通一平”、建设、调试……方成和团队统统亲自上阵,事无巨细。22载春秋岁月,太阳塔终于建成。

  之后,方成默默守着太阳塔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1995年,方成主持的《太阳活动22周观测和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1年10月14日,我国第一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空间探日新时代。方成守在发射现场亲眼见证了这一时刻。

  “在‘羲和号’之前,全世界已经大概放了70多颗跟太阳有关的卫星,我们一颗都没有,所以这个是给我们非常大的冲击。”从地面到空间,方成追赶太阳的脚步从未停歇,他提出,要建造我国自己的太阳卫星。

  “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方成认为,一味跟着现有的后面走,毫无意义。要建立自己的特色,“全世界没有的,我们来做。”

  当时,国际上的太阳探测卫星大多在紫外线、伽马射线、X射线等波段探测太阳活动。“羲和号”首次实现了对Hα谱线的空间探测,这是太阳可见光里最重要的一条谱线。

  同在“追太阳”的封莉欣喜地与方成分享:“作为科研人员,‘羲和号’也给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非常多的数据支持。”

  “那很好啊,我们很高兴。‘羲和号’从它的空间、时间、光谱分辨率来讲,都是全世界顶尖的,所以这个资料非常好。我们建立了一个太阳科学数据中心,对全世界开放,现在大概有十几个国家都在用我们的资料。”方成笑着回应道。

  2022年10月9日,“羲和号”成功发射一年后,由封莉参与研制的“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如果说“羲和号”是“探路先锋”,那么“夸父一号”便是实现跨越式突破的“未来新星”,可依靠多个波段的探测,较为连续地观测、追踪太阳爆发的全过程。

  “我们也经历了一些西方对我们关键器件,比如说探测器的禁运,所以也是想了很多办法,不断地设计测试,最终突破了‘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封莉向方成汇报,“夸父一号”目前已经积累了大约300TB的数据,为同行研究太阳爆发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很不错,现在我们终于有了双星探日比翼齐飞这个状态。”方成欣慰感叹,深空中凝望太阳的“眼睛”不再孤独,几代中国天文人的梦想在遥远的星河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日常生活中,地磁爆、极光等一系列由太阳活动引发的现象也会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展望未来的研究工作,封莉的语气中多了几分信心与笃定,“我们现在也是集结了‘羲和’‘夸父’的力量,在了解这些太阳爆发背后的物理机制究竟是什么样的。”

  “对,所以我们这个研究很重要,为国家提供灾害性天气等的预警预报。”方成表示,太阳活动对导航、通信、国民经济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太阳是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担当。

  封莉邀请方成来到“夸父一号”卫星工程科学应用系统的主要承担单位,也是她现在的工作阵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一块块电子屏幕上,展示着“夸父一号”实时监测到的太阳数据,太阳活动的变化一目了然。

  方成驻足在屏幕面前,不由地感慨道:“现在都是可视化了,看得很清楚。当时我们可是没有这么多好的设备,技术也没那么好,我们当时甚至有些地方还靠手记录。”

  望向一旁正在工作的年轻人们,方成勉励大家珍惜当下的科研条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经常说我们天文是一个非常‘酷’的事业,值得年轻人为天文事业的发展做出终身的贡献。”

  封莉带头说道:“我们年轻人也要学习方老师和老一辈科学家们矢志不渝的坚持和奉献。”

  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一代的天文人都在迸发新的活力。逐日之旅永不落幕,光芒万丈的故事还在续写。

  如方成所说,“太阳物理永远在路上。大家一起努力,把我们国家的太阳物理推到第一方阵上面去。”

  向阳而生,遥望宇宙。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天文学设备建设硕果累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悟空号”卫星、“中国天眼”、“慧眼”卫星等一批又一批科研成就,正在拓展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向着光亮那方阔步前行。

  叩问苍穹,上古神话照进现实

  穿越时空,逐日薪火生生不息

  筚路蓝缕争朝夕,创造中国视角

  日新月异勇攀登,镌刻中国高度

  步履不停趟新路,开启中国征程

方成太阳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