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清澈的爱|他们与共和国同龄同行

清澈的爱|他们与共和国同龄同行
2024年10月01日 20:02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日消息(记者 吴佳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与共和国同行;他们见证过新中国诞生的红旗漫卷,见证过改革开放后的飞速跨越,也正在见证着新时代的崭新画卷。今天,我们与3位“共和国同龄人”一同回望为祖国繁荣昌盛付出汗水的峥嵘岁月,感受他们心中的家国情怀。

  郑天亮:用涂料护航航天事业腾飞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环球飞行成功,实现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当时,郑天亮还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在作文中他郑重地写下,“长大以后,我要像加加林一样驾驶宇宙飞船遨游太空”。

  遗憾的是,在初中毕业前报考飞行员的体检中,郑天亮因鼻中隔偏曲被淘汰。他本以为这辈子与航空航天无缘了,没想到,儿时的梦想换了一种方式实现。

  2011年初,“天宫一号”生命保障系统关键部件地面试验再次出现严重漏压,经驻京航空、航天等系统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专家们的集中会诊研究,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晶间腐蚀。彼时,中国已向全世界宣布夏秋之际时间窗口要发射“天宫一号”。如何尽快解决复杂结构关键部件的长寿命问题,成为当时最重要最紧急的任务。

  “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一位总工程师,他查到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性能涂料技术成果,就邀请我去试一下。”郑天亮果断应允,迎难而上是他的一贯作风。

  经过14个方案以及正式样机的试验竞比,郑天亮的方案脱颖而出。然而,这还只是第一步。“从科技攻关到工程应用,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涂装行业有句俗话叫‘三分料、七分工’,最终涂料能否发挥最大的作用,涂装工艺的影响要占到一半以上。”郑天亮回忆,宣布方案评审结果的第二天,他就到达工厂,设计加工流程,改造加工设备,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一去就是十几天,“每天几乎都是在高度兴奋中度过”。

  最终,按照郑天亮的方案工艺成功生产出经过CASS机恶劣腐蚀环境试验8天不坏的样机产品,保障了“天宫一号”如期发射并交会对接成功,圆了他儿时的航天梦。

  之后,郑天亮的涂料技术和方案陆续应用在了天宫二号,神舟八、九、十……一直到十八号飞船的关键部件上,每个批次的产品生产他都会前往一线指导。

  今年75岁的郑天亮,作为中国空间站在轨寿命评估与在轨延寿措施研究机构专家组的专家,依然在为中国空间站在轨延寿到15年和30年而努力。“能够跟国家的前进步伐同步发展,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今年已经75岁了,但我的科技人生奏鸣曲没有终止符,我还会继续奋战在科技前沿,不断创新。”

  陆文霞:为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恢复设置人民检察院。之后,全国各级人民检察院迅速开始筹备恢复建立。当时在北京大兴县委宣传部工作的陆文霞,听说检察院缺少人手,就决定边干边学,参与大兴县人民检察院的恢复重建工作。

  为了提高自己的检察业务能力,陆文霞参加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举办的检察业务轮训班,学习犯罪构成理论和刑事诉讼程序。“培训班在马甸公安学校上课,从我家到学校的公交车单程就需要两个小时。那班车人总是很多,没有座位,我就站着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陆文霞在业务上很快熟悉了,甚至还可以为各科室解答一些问题,在办案业务中发挥了研究室人员应有的作用。

  1981年10月,陆文霞申请调入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工作。1994年10月,陆文霞被丰台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任命为副检察长,负责政治处、法纪检察、审查批捕三个部门的工作。“从早晨八点上班忙到中午十二点半,一口水都来不及喝”,是当时陆文霞工作的常态。

  “有一次深夜一点半接到电话,要我到丰台路口看现场,接着去301医院的一间抢救室看尸体,再到公安局听情况,分析案情。回到家已经是凌晨四点多钟,我躺下睡了一会儿就又急忙起床上班。”陆文霞回忆道,“作为那时候的年轻人,不怕吃苦,能为国家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种光荣。”

  退休后,陆文霞又在丰台区妇联开展妇女权益保护法律援助的接待工作,在基层普法的一线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她看来,法律援助工作发挥的作用很大,不仅在基层宣传了法律知识,帮助妇女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还能提前制止一些可能产生的过激行为和破坏性后果。

  近年来,陆文霞看到检察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检察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检察业务不断拓展深入,随着“互联网+检察”的普及,信息化引领检察工作现代化也已不再是梦想。“看到检察院如今的蓬勃发展,我感到无比欣慰。虽然我现在已经不在检察院工作,但我依然会发挥自己的余热,为国家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梁迎利:用镜头记录历史性时刻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海内外数以亿计的观众,通过电视直播见证了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作为一名电视媒体工作者,梁迎利不仅亲眼见证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国耻的重要历史时刻,更是打赢了一场终生难忘的直播技术大战。

  当时,有20多家海外媒体特别提出,希望在天安门广场的倒计时牌前,对7月1日零时举行的“首都人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盛大联欢活动”,在同一时间面向海外进行现场单边实况报道。“这么多路数的电视信号要想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向同一目的地进行微波传送,在当时电视台的历史上还没有任何先例。”梁迎利回忆道。

  挑战摆在眼前,难道要拒绝海外媒体同时单边报道这次重大事件的要求吗?作为当时技术保障工作的骨干,梁迎利认为决不能丢掉这次绝佳的机会,必须在现有条件下尽力解决所有困难。“我们先登上国博房顶观察,未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又攀上可以升高20米的升降车在广场周边移动勘察,寻找满足微波发射条件的地点。最终在广场东北角找到一小片区域,在距地面10米左右高的位置,信号可以穿过两栋高层建筑之间的窄缝,传回到央视大楼主楼。”

  最花精力的是解决信号相互干扰的问题。经过反复探索和验证,保证足够的信噪比、设置足够的频率间隔、减少建筑物的反射波影响、避开外界频率干扰等方法,都被纳入了当时的技术实施方案。

  终于,梁迎利和当时的技术人员胸有成竹地迎来了那个历史性的时刻。同时,这次举措受到众多海外媒体的普遍称赞,也在电视台微波技术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个重要的篇章。

  弹指一挥间,香港回归庆典的电视直播已经过去了27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我国电视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刚刚闭幕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红”8K超高清转播车亮相奥运,总台制作的8K国际公共信号正式上线,这也是夏季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使用8K讯号制播,标志着中国媒体在国际转播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看到奥运赛场传来的这些精彩画面,梁迎利心中激动不已。“我在电视媒体奋战了三十余年,见证了这个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历程。如今,我们迎来制定中国标准、引领视听发展的新时代。就让勇攀技术新高峰的拼搏精神,始终引领和陪伴新老电视媒体人,为祖国媒体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