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1949年到2024年,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德州人民用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传奇,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城乡面貌今非昔比。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大众网德州频道联合德州市委宣传部推出“我与祖国共成长”系列宣传报道,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时代的历史见证者,用他们手中珍藏的一张张照片讲述城市蓬勃发展的故事,感受75年来脚下这片土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众网记者 武红鹏 通讯员 王玉瑞 韩立平 德州报道
“赶上好时候了。”
“80后”退役军人,已坚守治超一线7年的德州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执法人员张乐祥,时常会在工作时这样感叹道。
近日,中国公路学会公布了“全国公路治超典型案例”名单,德州市《构建“5511”非现场执法体系,破解交通运输治理难题》案例上榜。而张乐祥就亲眼见证了这个体系的从无到有,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数字赋能”四个字给执法工作模式带来的巨变。
2017年,张乐祥转业来到德城超限检测站,从事违法超限超载车辆治理,对车辆实施称重检测、超限超载认定、纠正和查处违法行为等工作。
在全国公路交通网络中,德州市以其重要的公路枢纽地位著称,其境内高速公路与国省道干线公路交织成网,过境车辆数量居全省前列。而张乐祥所在的德城超限检测站,距离G105线鲁冀界仅一公里,是不少运输车辆从京津冀地区驶入德州的“北大门”,每日通过货车总数达数千辆次。
依法查处违法超限超载车辆,阻拦这一公路“第一杀手”进入德州境内,使命重大、任务艰巨。
长期以来,各地交通运输执法部门都是采用“人海战术”治超模式开展工作。可执法人员工作辛苦不说,总是难以避免人力治超精力有限、长效管控难以维持等情况。虽然张乐祥只经历了这种工作模式一年的时间,可过往的经历、其中的辛苦他都记忆犹新。
“2018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启动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德城超限检测站非现场执法系统建成启用,系全省首家。启用以来,违法超限超载车辆数量大幅降低。”提到“全省首家”这个名号,张乐祥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记者在G105线鲁冀界检测区域看到,路面上有一条不起眼的线就是窄条式高速动态秤,配合前方的监控抓拍设备,可以对从河北进入德州的车辆通过车辆识别系统识别车辆轴数、车货总重、牌照等信息,判断是否存在超载行为。只要有超限超载的情况,违法车辆信息显示屏会提醒当事人到前方超限检测站接受处理,实现动态不停车检测、24小时不间断执法。如果违法车辆未主动驶入检测站,系统还将通过交通运输执法部门与交警部门的合作,获取车辆司机及公司信息,电话通知到当事人,并采取“信用台账”管理办法,让超限超载车辆“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货车超载,是公认的‘公路杀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极易造成车辆侧翻、追尾等交通事故。但是,总有驾驶员铤而走险。我们的工作,就是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张乐祥告诉记者,“数智”赋能提升了治超工作质效,而对违法超限超载行为的高压态势则有效地震慑了一些“投机分子”。
随着德州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走深走实,驻守鲁冀界的德州在治超执法工作上也开始融入联合。2022年,德州市交通运输局与河北省沧州市、衡水市签订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起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一体化专班,细化区域联动联治、联防联控一体化治理方案,同步开展打击道路运输货车违法行为。多年来,三市建立起重型货车非法超限超载联合惩戒机制,强化了信用惩戒和源头治理,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深度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切实维护了两省间交通运输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了解到,得益于“5511”治超非现场执法体系以其高效便捷的监管优势,实现了科技与法治的完美结合,德州平均超限率由试运行期间的6.2%下降到目前的1%以内,非现场执法系统所在路段未发生一起因超限运输引发的交通事故,国省道公路优良率达99.8%,全省排名第二。2023年,德州治理超限超载工作在全省道路交通安全考核中排名第一,打造了治超非现场执法的“德州样板”。
责编:李 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