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
本次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历史经典照片,不少珍贵资料为首次披露。展览包含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等多个篇章,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视觉逻辑为线索,全景展现新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从9月26日开始,我们把“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这里,呈现给大家。今天展示的是这个展览中的“富民厚生”(下篇),共18张照片。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方寸乾坤,瞬间永恒。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用光与影定格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时间,冲洗出历史的底片。新华社精选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经典照片,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全景展现伟大祖国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与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驻足凝望一幅幅照片,我们清晰可见——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初心与梦想,
中国人民最真挚深切的向往与追求。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千年梦想,百年梦圆。如今,以造福人民为初心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14亿多人民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点评画面细节丰富,结构饱满且充满动感。
1959年8月5日,西藏山南乃东县农协会将农奴主的226头牲畜分给37户贫苦农民。一名农民给自己刚分到的两头牛挂上哈达。新华社发
点评画面紧凑,主体突出,人物表情身姿捕捉到位,环境人物与主体高度呼应。
点评 人物装束、情绪表达及环境信息充满时代特色,生动直观记录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
点评现场光线漂亮,画面细节丰富,可读性强,照片中的生产生活物资极具时代特色。
点评对百姓日常生活细节的温柔反映,人物交流互动表现准确到位,画面感人有温度。
点评逆光运用有助于主体塑造,人物相互聚拢且表情丰富,多样化的细节获得清晰详实展现。
点评 围观者朴素好奇的表情很动人,时代生活的小小切片获得真诚表现。
点评人物眼中洋溢欣喜与希望,光线勾勒主体形态,竖片取景得当,画面集中紧凑。
点评场面热烈,情绪饱满。突出主体的同时,不忘对前后景环境进行呈现。真切朴实,恰到好处。
点评人物神情与姿态捕捉到位,细节清晰而丰富,生动展现生活的艰辛、母性的坚韧慈爱和对归家的渴望。
2021年1月22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拍摄的身着彝族服饰的巴木玉布木。如今,她的家庭已经脱贫,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点评 画面色彩明亮,人物表情放松,与昔日“春运母亲”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令人感动。
点评具有良好叙事能力的扶贫慢火车典型场景。人物身姿生动,画面信息丰富,充满暖意。
点评画面中人物细节清晰丰富,姿态、色彩和谐自然,对欢乐气氛的表现也很到位。
点评画面视觉层次丰富,主次关系明确,是反映群众体育运动的佳作。
点评画面主体突出,人物表情姿态捕捉到位,情节有趣引人。
2000年12月21日,来自全国25个城市、2000年1月1日零时出生的25个“千年宝宝”在北京相聚。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 摄
点评趣味性与记录价值俱佳。
点评全景拍摄使画面极具张力,水花飞扬,氛围感强。
点评画面情绪饱满,人物身姿活泼,色彩明暗对比强烈,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