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大同区红旗林场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风口科尔沁沙漠东部边缘带,是国家“三北”工程建设重点国有林场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狂风肆虐、黄沙漫天,草原沙化碱化退化严重。当地村民曾这样形容那里的恶劣环境,“旱三年,涝三年,风沙作妖又三年……”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三北”工程建设之前,大庆市大同区,尤其是处于西北风口的林源镇、双榆树乡等地风蚀沙化十分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120万亩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60万亩草原由于沙化导致严重退化。
为了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1958年,红旗林场便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漫漫治沙路,定下了10年造林30万亩的目标,开启了执守大庆西北风口、护佑万顷良田的民生大计。
匡玉珠是红旗林场的老职工,他15岁来到林场,18岁加入植树造林队伍中,先后当过机务队革委会副主任、护林队长,这一干,就是五十年。
“最初,要啥没啥,想要造万亩林,很难。”回忆起当年,匡玉珠仍历历在目,“凌晨两点半起床,吃半个窝窝头,喝碗黄豆汤就出去了。沉积多年的荒沙、肆虐的狂风,增加了栽树的难度。往往是头一天挖好的树坑,第二天就被沙砾填平,刚栽好的树苗,一夜狂风,就会被全部刮倒。我们反反复复挖了一次又一次,栽了一遍又一遍……”
即使条件如此艰苦,但为了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红旗林场没有一个人抱怨过苦和累,大家拧成一股绳拼命地干。前后二十年间,红旗林场植树造林20多万株,成活10万多株,用一抹抹绿色锁住了肆虐的沙海。
除了风沙,林场人也怕盐碱地。
“离场部35公里处,有个3800亩的林业点,自1974年开始,我们就试验栽植树种。杨树、柳树、水曲柳、榆树,该试的都试了,可就是没有成活的。那片地的盐碱度太高,老远就能看到地面白白的一层。遇上雨水多的年份,整个夏季都是水。一台拖拉机去抚育苗,陷在里面,还得用两台拖拉机把它拽出来……”匡玉珠说。
即使是这样,红旗林场没有放弃这块土地。
终于,在2003年,这片地上栽植樟子松成功。如今,这3800亩地上的樟子松,已经长到4米多高。
红旗林场党组书记、场长隗立福介绍,自1978年起,国家开始实施“三北”工程,红旗林场作为重点国有林场之一,进入了机械化造林时代,曾十天造林1.2万亩,创造了当时全省造林速度最快的纪录。
如今,红旗林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不足70%,提高到现在的84.6%,打造了一条长约90公里,总面积约12.27万亩的绿色生态屏障,有效阻隔了风沙,也护佑住了万顷良田。
“我们的地从贫瘠的沙地变成了良田,以前种玉米1亩地产六七百斤,现在1亩地能产一千六七百斤,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过越好。”大同区林源镇长林村村民高成富说。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红旗人用青春、汗水、泪水甚至生命造就了黑龙江省西部绵延上百公里的绿色长城。
“不畏艰苦,顶风沙,冒雨雪,敢战天斗地,能改天换地,硬生生地把沙地变成林海,把沙带变成米粮川。”的“红旗精神”也根植于每个人心中。
红旗林场的故事,只是我省防沙治沙进程的小小缩影。在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齐齐哈尔市泰来县、甘南县等防沙治沙重点区域,处处皆实现了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
省林草局“三北”林业建设服务站站长高明介绍,自“三北”工程开展以来,我省共完成营造林313万公顷,不仅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更为祖国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今年4月20日,黑龙江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工程六期建设启动仪式在大庆市大同区红旗林场举办,标志着我省“三北”工程六期建设和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全面开展,龙江大地的扩绿脚步将更加铿锵。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