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详细的载人航天版10月月历,用不同颜色标注了不同重点。
月历显示:计划于10月下旬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迎接神舟十八号乘组返回。26日,是用黄色重点标注的“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满六个月”的日子,这也意味着乘组返航很可能就在这个日子附近。
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也正严阵以待准备“神十九”发射安保任务。自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开始,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共计承担了18次飞船发射外围安保任务,从神舟十二号飞船开始在东风着陆场着陆以来,他们也承担了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七号6次神舟回收安保任务。设卡、走访、排查、宣传……不分昼夜坚守在辖区各个点位,“航天护卫队”“陶来神舟警队”“大漠警航队”空天一体,全力维护东风航天城周边安全稳定。
和他们一样准备护航“神十九”发射和“神十八”返航的还有额济纳各相关单位,以及周边旗县的相关单位。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2年来,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漫步到交会对接,从短期驻留到中期驻留再到长期驻留,从第一次“太空会师”到会师交接成为常态,从应用性飞行到“太空班车”,航天员居室从“一室”到“两室”再到“三室两厅”,航天员饮食实现7天一个食品周期菜品不重样,目前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能够生活长达半年之久。航天员目前包括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等,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已安排在轨实施了100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在内蒙古,蒙草集团创新育种研究院的草种有一些是搭载过航天器的航天草种。据相关人员介绍,搭载飞船回来的偃麦草,抗旱和抗寒性很好,而且分蘖比较多,意味着产草量会比较高。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目前已经形成滚动备份“一年两艘”常态化发射模式,中国空间站可以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宫课堂”也越来越精彩……
2024年,杨利伟在东风航天城给小朋友讲述当年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时的过程,培养下一代“摘星人”。杨利伟的《太空一日》文章如今已经进入小学课本。
很多牧民还记得杨利伟返回地球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四子王旗牧民吉日嘎拉说:“神舟四号落在我家草场,神舟五号落在了我隔壁邻居家的草场,我第一时间就骑着摩托去了,看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牧民恩克其其格说:“神舟五号落在我家草场我太激动了,这个落点现在很多人来参观。”今年6月,记者在四子王旗采访时,就遇到了来自北京、呼和浩特的两拨航天爱好者到神舟五号落点参观打卡。
32年间,从首次进入太空到进入空间站时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飞船从内蒙古升空,航天员在内蒙古着陆”,相关单位2003年11月送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的一面锦旗如今就放在内蒙古博物院,表达对内蒙古全力支持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感谢之情。
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搜救队搜寻返回舱和散落的器件;投资5369万元建成乌兰花—红格尔回收场站65公里的三级公路“神舟路”……
2008年9月28日下午17时37分,第一次满载3人的“神七”返回舱稳稳飘落在阿木古郎草原上。配合专业搜救队,相关地区组建了2100余人的应急分队,定人、定岗为“神七”回家营造安全港湾。19时48分,载着航天员的直升机起飞赴呼和浩特,呼和浩特的军区招待所已经为航天员的休息做了充足准备。9月29日6时许,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族各界群众在呼和浩特市欢送航天员启程回京。当3名航天员带着自信的笑容向前来欢送的群众挥手致意时,现场沸腾了,蒙古族姑娘为飞天英雄献上了洁白吉祥的哈达,也送上了内蒙古各族儿女最真挚的祝福。
“神七”航天员出舱。
“神九”回收欢送航天员。
在“神七”发射任务中担任0号指挥员的内蒙古包头人郭忠来说:“作为内蒙古人,能够看着这么多航天器在东风航天城升空在内蒙古返回,并且参与其中,我心里的骄傲和自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2013年6月11日,苏日玛加布在离东风航天城最近的村子东风镇宝日乌拉嘎查观看了神舟十号发射。苏日玛加布是额济纳旗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土尔扈特人曾历经千难万险回到祖国怀抱,1958年,他们又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让出丰美的草场。而苏日玛加布本人,当时也被抽调到搬迁指挥部,成为宣传组的一名成员,在搬迁指挥部的生活持续了两年,在这里点点滴滴的生活,被苏日玛加布刻印在一张张简报上。
额济纳当地牧民观看“神十”发射。
四子王旗降落了11艘神舟飞船。有参与回收安保工作的“老神舟”说,从神舟返回的前一天到它着陆被安全运走的这段时间,很多人都只能在车上吃、喝、睡,要确保神舟安全着陆回收。
自治区民政厅退休干部史丽英回忆起和神舟有关的日子心潮澎湃:“‘神六’‘神七’回收时我都是安排好着陆场的任务,再赶回来协调迎送航天员的活动,‘神六’是在毕克齐机场欢送航天员,‘神七’因为3名航天员在军区招待所住了一宿,所以第二天早上是在军招搞的迎送活动,我们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常是通宵达旦。”
32年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路,内蒙古相随相伴深度参与。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李霞
制作:魏佩
编辑:贾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