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8月1日,晴,海拔:4883米。
地点: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某输油管线大队八中队
报道组从沱沱河出发,继续沿着G109国道向西行进,前往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某输油管线大队八中队。
连续数日的采访,让记者对青藏线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条从西宁通往拉萨的公路。二十世纪50年代,官兵们用镐头和铁锹劈开千年冻土、征服亘古冰峰,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公路;60年代,官兵们爬冰卧雪,攻坚克难,架设了祖国内地连接西南边陲的通信线;70年代,官兵们经过4年多的浴血奋战,铺设了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线。
不难看出,青藏线是一条集天上通信线、地面运输线、地下输油管线为一体的立体通道。在“生命禁区”铺设一条公路的艰难困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更别提在同等自然环境下,焊接一条地下输油管线。
临近13时,报道组抵达八中队,这是全线驻地海拔最高的中队。8月,正是酷暑难耐之时,但八中队所处的位置却是寒风呼啸,官兵常常需要使用取暖设备。中队长乔磊告诉记者,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季节性冻土、复杂的地质结构变化,容易造成管线变形、损伤、锈蚀、开裂等,为了保障输油管线畅通,官兵常年爬雪山、蹚冰河、越戈壁。
2019年冬天,距离营区20公里的荒原上,一段输油管线漏油。接到巡线战友通知后,二级上士郭亚轮和几名战士携带铁锹、焊枪等工具,迅速赶往漏油点开展抢修。
寒风刺骨,伴随油料发出的刺激性气味,战士们一锹一镐将厚厚的冻土刨开。高原上的冻土,一镐下去,如同砸在钢板上,倏地被弹回,虎口却被震得发麻,大家全不在意,一下又一下,轮番上阵。
持续高强度的体力透支,让郭亚轮眼冒金星,有些喘不上气,但他全然不顾,待坑挖开,他穿上防水裤,便跳进油坑中寻找漏油点,冷风夹杂着冰凉的油气一起砸在他的脸颊上……
这样的抢修考验,中队官兵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在一次次地抢修过程中,有的战士双手冻得僵硬,十几分钟便没有了知觉,有的脚上冻出白花花的水泡肿得似馒头,有的脸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子,风刮到脸上一抽一抽地疼。
2021年11月,距离营区4公里处管线因老化导致严重断裂,值班人员发现参数异常立即上报,随即中队迅速启动抢修预案,紧急组织官兵前往事发地点开展抢修。
唐古拉的冬天,是一片被冰雪雕琢的寂静世界,寒风带着刺骨的冷意,就算穿上最厚实的衣物,风依旧可以直抵骨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中队官兵不畏严寒,投入到抢修管线的工作中。
挖坑、收油、焊接……劲没了,咬紧牙;手酸了,忍耐住;腿软了,强撑着。就这样,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冬天,大家保持着山的姿态,用军人的意志忍受着自然的暴虐,经过9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战士们与赶来支援的地方技术人员一同恢复了管线畅通,确保了管线安全。
“苦吗?累吗?”战士们点点头,“当然苦、当然累,但不苦不累还要军人干什么!”大家把自己比作一滴油,只有奔涌于管线大动脉中,“血脉”才不会凝固。
一条管线一路歌。在长长的输油管线上,每一处都留有官兵们的足迹和汗水,每一处都有他们坚守的烙印。70年前,11万筑路大军顶着奇寒、疲乏、风雪、低压打通了从格尔木通往西藏的“生命线”——青藏公路。70年后,驻守在高原的军人们,弘扬传承“两路”精神,用撼天震地的胆魄,历经悲壮和苦难,在“世界屋脊”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