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情绪消费”可以有,但要悠着点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情绪消费”可以有,但要悠着点
2024年10月09日 18:59 宁夏新闻网

  中消协近期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提出,2024年,除了追求性价比之外,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有望打造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10月8日《经济日报》)

网络图片网络图片

  为情绪买单,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日常开销。在网购平台,一款标价约5元的胡萝卜兔解压玩具销量达到10万件以上,不少带有情绪抚慰价值的文字型手机壳、T恤衫也成为热门选择。从“买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商品”到“买一个商品让自己开心”,消费者追求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场“心灵按摩”、一剂“情绪解药”。

  情绪消费种类繁多,如“情感树洞”“叫醒哄睡”“失恋安慰”等等。这些消费主要是满足精神层面需求,实现情绪释放、情感体验以及精神享受等,具有虚拟化、行为符号化、心理补偿性等特征。就更多的来说,情绪消费商品实用性并不强,甚至没有实体产品,通常标注“虚拟产品无需物流发货”。

  人们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主要是因为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带动消费水平不断升级。体现在精神层面,更加注重情绪满足和感受体验。人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实质上是对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追求。再者,由于社会节奏的变化,年轻人面临工作、家庭、收入和健康方面的压力,推动消费需求从功能性向情绪性转变。

  情绪消费是消费升级趋向个性化、分层化的产物。近年来,大众消费由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体验消费加速演变。消费者更加在意自我、关注内心世界,氛围感、情绪价值和内心舒适度已成为消费的取舍标准。在这背后,是人们在工作之余寻求精神松弛,以代偿疲劳,化解“内卷”。情绪消费不断翻新各种消费场景,激发出经济新活力,无疑是一个新的消费增长点。

  但是,在“情绪”驱动之下的情绪消费,也容易演变成浪费型消费。如果把控不好,无节制、过度化,就会造成新的经济压力,从工作焦虑转化为生活焦虑。老病未除,新病又添,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情绪消费可以换来一时的放松和快乐,但缺乏理性支配的跟风消费,最终造成的结果有很大可能是“更不快乐”。注重树立一个科学理智的消费观,才能避免把人生弄得一地鸡毛。

  心病还需心医治,相比五花八门的情绪消费,注重修炼心性,加强自我提升,才是治本之策。如适当户外运动,爬山、走绿道,进行体育锻炼,增加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向家人朋友倾诉,或向心理医生问计,才更有利于实现“我的情绪我做主”,最终走向情绪自由,更好地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情绪消费当然可以有,但同样需要市场监管。如果对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能力和伦理规范没有明确的标准,就有可能出现泄露消费者隐私、提供不正当服务、不合理收费等问题。情绪经济作为新兴消费,需要正确引导,确定合法边界,规范行业标准,建立有效的投诉和预警机制,尽可能避免潜在市场风险和发生消费纠纷。作为消费者,也应增加辨别能力,理性消费虚拟商品,注意在消费过程中维护个人权益。(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张全林)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