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拓展新型消费结合起来

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拓展新型消费结合起来
2024年10月11日 06:35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为更好促进供需匹配,要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壮大新型消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打通生产到消费各环节之间的堵点卡点,形成供需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型消费是指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支撑而形成的一系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和新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拓展新型消费,是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关系。一方面,要素资源在生产领域的高效组合和优化配置,能够将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消费提质升级。另一方面,消费作为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通过打造新的应用场景、促进场景创新,反过来引领高质量供给,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加速器”作用。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推动形成投资—生产—消费的高效循环,促进生产不断增效提质和消费扩容升级。

  统筹把握两者关系服务发展大局

  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有机衔接、协同配合,才能促进整个经济循环畅通运转。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拓展新型消费的关系,统筹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无论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扩大有效需求,都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从生产与消费两方面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从供给侧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够引领消费赛道提质升级;拓展新型消费是从需求侧促进消费与生产的紧密衔接,可以将消费者行为、偏好反馈给生产者,推动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持续更新迭代。综合来看,新质生产力为消费变革提供更多产品、更广选择、更优品质,而消费变革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需求基础、应用空间、市场动力,二者的相互促进、协同共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要求促进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推动构建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面对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拓展新型消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消费和产业“双升级”的良性互动和动态匹配,不仅有利于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现实需要。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在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消费者对具有创意、品质、绿色、数字、健康等特征的产品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社会生产提供更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优化升级,为人民群众创造更为丰富、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刻认识发展优势与短板弱项

  我国拥有的超大规模市场、齐全完备的产业体系、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等优势,为供需循环畅通创造了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从市场规模看,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提质升级趋势越发明显,新型消费需求增长具备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从产业配套看,我国产业体系完备,结构持续优化,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水平稳步提高,为推动产业创新、维护产业安全、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制度保障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不断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制建设成果丰硕,国家骨干流通网络日益健全,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及其循环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堵点卡点。从需求侧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意愿直接影响对新型消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经济运行面临一些困难,消费者购买行为更趋谨慎。从供给侧看,部分高品质消费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占比较低,中低端产品同质化倾向明显,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场景创新能力不足。从循环条件看,国内大循环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一些地方仍存在市场分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面临隐性壁垒,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布局不均衡、信息化水平不高,阻碍了产业能级跃升和消费扩容升级,需要聚焦优化供给和扩大有效需求,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

   深化改革促进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新征程上,必须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拓展新型消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先进生产力,增加有效消费需求,以完善的制度、完备的设施支撑保障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实现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双向升级。

  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持续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建立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公共服务和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培育壮大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加快形成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领域的消费新增长点,构建多元化、融合化、体验型消费场景,创新探索线上线下联动新模式,不断提升消费能级。

  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要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抓手,持续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结构的适配性,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一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扩大高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和供给水平。二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机遇,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升级。三是加强新型消费的产品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健全产品从生产制造到营销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全力推进商标品牌建设,引领消费新潮流。

  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要推动现代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高效畅通,提升物流服务的供需适配度,促进生产消费紧密衔接,更好服务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按照外贸主导型、消费集聚型、产业配套型、商品集散型等不同类型的商贸流通节点,突出特色、分类规划、合理布局,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优化现代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快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枢纽建设,补齐城乡末端物流服务短板,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商贸物流骨干企业,促进物流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经济体系的弹性和韧性。一是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有序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以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检测认证、数据体系为抓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二是加快构建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引导地方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等优势,推动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和制造业集群发展。三是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拓展新型消费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信息网 徐 策 肖 慧)

国民经济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