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双手托举三代人的希望——看这位“辣椒老汉”人生逆袭

双手托举三代人的希望——看这位“辣椒老汉”人生逆袭
2024年10月11日 09:27 农民日报

  开栏的话: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聚焦聚力,是接下来促进脱贫地区帮扶工作的重要方向,要坚持“扶志”与“扶智”齐发力,更多地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重心放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本报即日起开设“有志气的脱贫户”专栏,宣传一批依靠双手脱贫致富的乡村人物典型,激励更多脱贫群众耕耘广袤乡村、创造幸福生活。敬请关注。

  “董贫困”“董百万”都曾经是安徽省阜南县会龙镇闫庙村董庄脱贫农民董贺勤的绰号,也昭示着其人生的起起落落。这位70岁的老人总感叹,是伟大的脱贫攻坚政策托举了自己这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没有解散,帮助他用双手写出了“热辣滚烫”的人生下半场。

  为了儿孙辈的未来 60岁开始学种辣椒

  一口气能吃十来个大馍,一身腱子肉扛起百把斤的农资化肥说走就走,一个人种植、管理、统筹着50亩辣椒地,一天在田间地头要忙前忙后十来个小时……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是一位七旬老人的生活常态,这是董贺勤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这样一位身体强健、吃苦耐劳且有高中学历的老人,曾几何时也是时代弄潮儿。但因在外闯荡生意败落、妻子离世,儿子患上了精神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原本完整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一家人的生活开支、3个孙子(女)的教育开支及儿子的医疗费用压得董贺勤喘不过气来,一度陷入了贫困。

  2014年,董贺勤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列,享受到国家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家庭生活情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2015年,董贺勤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镇村主要负责人、镇包点扶贫干部多次到董贺勤家,鼓励他利用当地“会龙辣椒之乡”的产业优势,发展大棚辣椒种植。干部的鼓励让董贺勤心里热乎乎的,“一家老小都享受了国家的政策照顾,更要积极主动脱贫,不能拖后腿,要跟着大伙儿一起干!”

  种植之初缺乏经验,有三大难题摆在董贺勤面前:如何选择合适的钢管及棚布?如何调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大棚农作物如何接茬种植、撒播肥料?为解决技术难题,董贺勤白天进大棚实地操作,向周边种植大户请教,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边学边实践;晚上挑灯夜战,学习技术。渐渐地,董贺勤成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常客,成了当地大棚种植能手党志学的学生,成了农家书屋的忠实读者。

  “不干,摘不掉贫困的帽子!”董贺勤不但善于学习,还勤劳肯干能吃苦。特别是在辣椒种植的关键期,他不分白天黑夜一直待在地里;为了抢出种植时间,他连浇水都是跑着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努力,董贺勤掌握了大棚种植技术。懂得了如何进行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治疗,自创了一套大棚辣椒种植新技术,比别人的辣椒产量高、上市早、效益好。

  扶上马再送一程 产业致富品尝幸福

  2016年,政府发放的6000元产业扶贫资金给董贺勤带来了一场“及时雨”。“我的种植技术过关了,辣椒也得到市场的认可,想扩大规模,但实在没有本金。”董贺勤说,获得政府的产业扶贫资金后,他新建了钢构大棚,扩大了规模,2017年,他种植辣椒的收入达到23万元,不仅顺利脱贫,还清了所欠外债,家中还建起了两层小楼房。2018年,董贺勤的大棚种植面积达50多亩。

  董贺勤从来不怕苦与累。别人家种同样的地要雇好几个工人,可他只要自己干得动绝不雇人,就是为了节省人工、多挣些钱。他干农活格外认真仔细,施肥打药不偷懒,辣椒苗种得笔直齐整,就像机器勾线一样,大棚地里几乎没有杂草,结出来的辣椒比别人家的个头大不少。

  通过奋斗脱贫致富后,董贺勤还积极带动村里的贫困户脱贫。为引导大家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他在贫困户中宣传政府产业扶贫项目的重要作用;为提高乡邻的大棚辣椒种植水平,他举办大棚种植技术培训班,并在自己的大棚里边讲理论边实践;为确保贫困户大棚蔬菜的稳定收益,他与镇村包保干部共同为周边贫困户选购优良蔬菜品种、大棚钢架等,从栽植、管理到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一分耕耘,一分收货,董贺勤在大棚种植路上不仅使全家致了富,而且带动全村共同发展,受到了周边老百姓的称赞。

  火红日子越干越带劲 最好的感恩是奋斗

  “我真心感谢党的扶贫政策,让我的人生发生了大转变。”2017年7月1日,董贺勤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将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更好地发挥脱贫示范带头人作用,带领更多贫困户加快脱贫步伐,共奔小康社会。”2018年11月,64岁的他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如今,3个孙子(女)都已经参加工作了。凭着这些年的积累,董贺勤的人生本可以“躺平”,然而他却没有因此停歇,反而种辣椒、种毛豆更起劲了。“今年辣椒价格特别好,地头收购价都卖到了5块钱一斤,所以每亩地的效益都在万元以上。每天都在地里忙得不亦乐乎,最多一天要雇40个工人来采摘。”老董说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辣椒的施肥打药等田间管理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比早些年省时省力,所以还想再扩大种植10亩地。自己虽然已经年过70岁,但由于天天在田间地头劳动,身体素质比同龄人好很多,所以想趁着身体好“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辣椒这个产业继续做下去。

  虽然早已成为百万元户了,董贺勤依然很“抠门”,至今用的还是一部老掉牙的、无法上网的老式手机。他说,这台手机由于不够智能,导致自己的很多客户无法实现网络支付货款。所以准备更换一部智能手机以方便客户。时代已经悄然变化,以前总想着节省些劳动力、少雇些人,后来发现由于人手不足导致辣椒和毛豆的采摘新鲜度打折价格受损,最后得不偿失。所以,董贺勤也在努力学习、改变自己,适应当今时代。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脱贫贫困户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