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印象重阳》:25位名家笔下的“重阳故事”

《印象重阳》:25位名家笔下的“重阳故事”
2024年10月12日 10:51 新浪新闻

《印象重阳: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新书发布会与会者合影。贵州人民出版社供图《印象重阳: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新书发布会与会者合影。贵州人民出版社供图

  继《印象春节》《印象中秋》之后,由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浩主编的“印象”系列第三部作品《印象重阳》,10月11日即九九重阳节的当天上午,在北京贵州大厦举行新书发布暨研讨会。

新书揭幕仪式。贵州人民出版社供图新书揭幕仪式。贵州人民出版社供图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是重要的载体和独特的标识,重阳作为传统节日之一,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印象重阳: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一书,收录了何平、海男、张执浩、尹学芸、吕新、刘大先、郭文斌、沈念、陈先发、胡学文、马金莲、陈仓等25位文学名家的25篇作品。他们充分挖掘“重阳”这一传统节日的价值内涵,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不同的重阳理解、人生理解,以及文学理解。书中,你可以透过“重阳糕”“茱萸”“菊花”等意象领略重阳民俗文化的无限魅力,也可以读到“父亲”与“重阳”的情感羁绊,还可以读到融化在岁月中的友情积淀。本书借助作家之眼,进一步观察和体味,让根植于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融入我们的血液中,让旧有节日在新的文化中有新的增添。

王干、乔叶、郭艳、梁彬、刘琼、杨庆祥、王国平、李浩等评论家、作家在研讨会上发言。贵州人民出版社供图王干、乔叶、郭艳、梁彬、刘琼、杨庆祥、王国平、李浩等评论家、作家在研讨会上发言。贵州人民出版社供图

  研讨会上,作家、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干认为,《印象重阳》是为数不多的书写重阳的作品,且书中有90%的作品均为新作,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学大家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使命感。书中不仅有散文,还有小说,文学体裁的丰富,说明重阳本身的内涵丰富,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而是包含有文化记忆和深层文化心理的文化。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乔叶提到了在北京过重阳节的习俗,即把菊花的枝叶贴在门窗上,寓意着解除凶秽,以昭吉祥。她认为,《印象重阳》这本书是浪漫的,它以重阳节为契机,书写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从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对节日的感情,也能够得出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的结论。

  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研究员郭艳表示,书中,作家们以美文的形式将中国人的情感、伦理和审美加以阐发,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传统之间进行对接,重新从节日的仪式层面向现代生活中注入深入灵魂的文化密码,在回溯中展现文化自信。另外,本书中还有作家重新阐释并建构了有关重阳节缺失的东西,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如有关传统节日如何创新、如何推陈出新等问题。

  批评家、《新华文摘》文艺作品主编梁彬认为,这本书中所收录的文章内容很丰富。作家笔下,尽管重阳节的活动仪式不多,且各地习俗有差异,然而重阳节从开始庆丰收、祭天活动,演变成后来的登高赏秋,再变成与尊老敬老寓意相结合的老人节,从中可以看出重阳节不只是有文化的继承和传承,还有文化的变迁。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表示,作家的写作其实是对记忆的一种打捞,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之所以我们对重阳还有一种连续性的记忆,很大程度上源于古往今来一些诗人、作家的文字。因此,《印象重阳》一书的出版,其实也是对这种记忆的一个抓取,也是一个延续,通过文字,将文明加以延续。从这个程度上来说,“印象”系列图书的策划创意,无论从开阔性还是从深度上来讲,都是值得借鉴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认为,整个中国文化的秩序,其实是围绕一个世俗生活和伦理关系来建构秩序的。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这些大的节日是时间的典型代表和最具有仪式感的表达。古往今来,无论是贵族君王还是普通民众,都是从这个节日的仪式和生活里面来获得一种共同感和共同的身份意识,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主编王国平谈道,《印象重阳》一书,对落实中央文明办“我们的节日”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名家大家们把节日文化放在历史脉络中,放在地域文化中,放在日常生活中,同题作文,高手过招,为读者展现了具有思念性、情感性、故事性的内容,有大的氛围,也有小的意象,将节日的内力发散出来。

《印象重阳》封面。贵州人民出版社供图《印象重阳》封面。贵州人民出版社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缨

  编辑/李莎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