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鄂尔多斯10月13日消息(记者 李春雪)深秋时节,在黄河“几字弯”岸边的盐碱地上,一排排整齐的现代化智能大棚内绿意盎然。走进棚内,科技感十足的“空中草莓园”进入开花结果期,白色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煞是醒目,特色瓜果园里,一株株玉女果苗已经挂果,不久将上市。
10月9日,“千秋一河大潮阔”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在鄂尔多斯市启动,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坐落于黄河之畔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
昔日,这片土地是典型的盐碱地,土壤含盐量高,pH值偏碱性,导致普通农作物难以生长,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如今,曾经贫瘠的盐碱地变成了硕果累累的绿洲,科技的力量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流转了当地的盐碱地、沼泽地等贫瘠地块建设智能日光温室,从地面向天空要空间。”内蒙古现代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光说。通过室内可上下升降的悬挂式培床系统进行复合密植种植,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等条件下比传统方法节省土地面积约40%,亩均效益较传统种植效益可提升两倍以上。
刘文光告诉记者,空中种植模式的成本相对较高,但产量也更高,效益较好。以传统地棚种植草莓为例,其产量一般为1.5到2吨,而我们今年采用新技术提前一个月种植,预计产量可提高到1到2吨。盐碱地改造通过利用地下水位低、适合种植农产品的特点,进行无土栽培等方式,将过去无法耕种的盐碱地变成了现在的高效农业种植区域。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的农业生产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模式。“你看不到土壤,是因为培床里放的是粗细不同的椰糠颗粒作为栽培基质。”刘文光解释道。园区的智慧农业控制系统,将地下水通过超滤反渗透系统净化后,与肥料混在一起注入浇灌循环系统,实现水肥一体智能化控制,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和养分。
“由于这里的草莓不打农药,而是采取生物防治技术驱虫害,所以果实无农药污染,不用清洗,摘下来就能直接入口,而且口感一级棒。”园区管理人员自豪地说。
在智能蔬菜工厂大棚内,一片片绿油油的生菜漂浮在水面上,场面蔚为壮观。这里的“水面”实际上是水肥一体的营养液。采用机器人移栽收割、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等先进智能化设备,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
“我们的蔬菜通过冷链18个小时就能到达上海,当地商超能卖到一颗6元以上的价格。”刘文光介绍道,目前园区已打通冷链销售渠道,每天从这里运到全国各地的蔬菜可达2万斤。
园区不仅在技术上领先,更在经营模式上创新。通过“土地流转、二次分红”“入园入企就业”“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将农牧户吸附在产业链各环节,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致富。项目预计年均销售收入约4500万元,带动就业500余人。
据了解,达拉特旗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由来自浙江的农业龙头企业绿沃川农业有限公司与达拉特旗属国有企业广汇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项目总规划占地2600多亩,先期投资2.4亿元建成了空中草莓温室、智能蔬菜工厂、特色瓜果温室等。
这一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的成功运营,不仅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在黄河岸边的盐碱地上,科技的力量让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农业新革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