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AI复原 | 70年前,超强算力王、手绘大神齐聚武汉,为了……

AI复原 | 70年前,超强算力王、手绘大神齐聚武汉,为了……
2024年10月15日 08:00 新浪新闻

  10月15日

  武汉长江大桥迎来67岁生日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盛况。

  在它生日前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中铁大桥局获悉

  当年的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小组成员之一、

  中铁大桥局原副总工程师赵煜澄

  刚刚完成一篇回忆文章

  《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有多难》

  再次追忆建桥往昔

  赵煜澄今年已95岁高龄

  1952年,他年仅23岁

  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不久

  被调到武汉大桥设计组

  当时和他一起的

  还有5位上海交大毕业的同学

  被称为“六人组”

  如今,6人中

  只有赵煜澄一人在世

  上海交大毕业的年轻人。左起前排:华有恒、周璞、唐寰澄,后排:丁饶、李家咸、赵煜澄。

  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有多难?

  我们用AI技术修复了

  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

  一起看看“修桥爷爷”们的绝活儿——

  赵煜澄:“超强算力王”

  人物简介:1929年1月生。曾任武汉长江大桥施工组织设计小组组长。1959年获得全国劳模称号。

  赵煜澄在文中写到,大桥的上部结构遇到了不少难题。武汉长江大桥钢梁为一联三孔连续梁,共有三联九孔。每联连续梁菱形桁式,属于五次超静定结构,应力分析十分复杂。

赵煜澄(左一)与苏联专家在武汉长江大桥钢梁现场。赵煜澄(左一)与苏联专家在武汉长江大桥钢梁现场。

  面对五次超静定,每一次荷载下应力分析,要觧析五个并列方程式,这也意味着要算一个杆件的受力,只能用手摇计算器不停地算,得算一周。一座大桥的杆件至少上千个,工作量非常庞大。

  如今,桥梁的高次超静定结构求解已有革命性变化,通过桥梁设计软件,电脑一周时间就能算出大致结果。

  但在70年前,就是这群“超强算力王”,硬是靠着自己的脑力,简化算法,将计算量至少减少了10倍,用手算出了精准结果。

  赵煜澄在文中还提到,建设过程中发现固定桥梁杆件的上万颗铆钉与孔眼间有2毫米缝隙,出现松动,导致先期铆钉全部弃用。

  工地经过研究,制成了一种高头锥体形钉杆铆钉,施铆肘又加用跳动式风顶,大大增加铆钉填实度。到今天历经七十年,全桥近百万个工地铆钉无一松动,创造了钢梁铆合的奇迹。

  

  周璞:超强手绘大神·人形打印机

  人物简介:1925年出生于北京,精通绘画、多国语言。武汉长江大桥一共有八个桥墩,靠近武昌岸的八号墩,由周璞负责设计。2017年去世。

  1950年的秋天,北京西观音寺的一个四合院里,一张武汉长江大桥的方案素描图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幅画,出自25岁的周璞。

周璞与他的武汉长江大桥的方案素描图。周璞与他的武汉长江大桥的方案素描图。

  1954年苏联专家来华,专家组组长西林大胆提出没有实践先例的“管柱钻孔法”,其试验设计工作正是由周璞所在的设计小组承担。

下放柱桩射水装置下放柱桩射水装置
柱桩插打柱桩插打
柱桩联结柱桩联结

  经科学试验论证和国家同意采用后,他们又承担起正桥8个主墩管柱基础的施工设计工作。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管柱钻孔法”也在周璞他们的努力下实现了0到1的突破。

  1985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桥新技术》荣获国家首次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周璞为主要获奖者之一。

  2000年至2004年,在孟加拉帕克西大桥建设期间,75岁的周璞作为顾问远赴孟加拉进行技术谈判。后来,孟方监理经常会提到:那位75岁的中国桥梁工程师,真了不起!

  唐寰澄:桥梁美学大家

  人物简介:1926年9月29日生于上海。不仅是桥梁设计专家,也是一位难得的桥梁美学专家和桥梁史学家。2014年9月去世。

  1954年夏天,28岁的唐寰澄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设计组提交了一份设计方案。这份方案为全国入选方案的最后一名,编号被定为25号。

  次年初,25号方案被周恩来总理选中,作为采用方案,并批准为首奖,评价该方案实用、经济、美观。

  唐寰澄一生爱桥、建桥、写桥,将桥梁美学上升到哲学高度,提出桥梁美学法则,提倡桥梁的和谐美,讲究比例、时尚、对称、韵律。

  他还出版了《中国古代桥梁(中英文对照本)》《桥》《世界桥梁美学》《人间万古彩虹飞——世界桥梁趣谈》等书,获得世界关注。2008年5月,82岁的唐寰澄荣获“茅以升科技奖”中分量最重的“桥梁大奖”。

  李家咸:“变形金刚设计师”

  人物简介:出生于1926年。曾担任过武汉长江大桥正桥部分桥墩基础施工设计组组长。2016年4月去世。

  在钢梁架设过程中,苏联专家说已有的单动臂吊机架梁效率低,要设计出一个双动臂吊机。李家咸被任命为双动臂吊机设计组组长。

35吨单臂吊机和双臂35吨单臂吊机和双臂

  吊机拼装钢梁情景。

  在没有资料参考的情况下,设计组成员考虑架梁所需的各项性能,分析施工中不同受力变化,最终自行设计出了2×40吨双动臂架桥机,让当时的施工实践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李家咸还在罗马尼亚的多瑙河、缅甸的越勃固河上建过多座桥梁。他说:“去外国修桥,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桥修好,给中国人争光。”

  华有恒:巨型牵索挂篮设计者

  人物简介:无锡人,1926年11月生,参与了大桥钢梁结构计算工作。

  除了参与武汉长江大桥的钢梁结构计算工作,华有恒在武汉桥梁学院工作期间,参与了多用途浮箱的设计及制造,后来成为我国交通战备重点项目。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华有恒69岁时,还和周璞联手请缨设计了武汉长江二桥建设所需的巨型牵索挂篮,成倍提升了挂篮的承载能力。

  牵索挂篮的设计原理,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为国内首创,不久便被推广至国内诸多斜拉桥的施工中。

  丁饶:桥墩基础管柱钻孔法施工参与设计者

  采用管柱基础架设大桥在中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用管柱钻孔法建造桥墩基础的特点是:施工只在水上进行,工人不必冒生命危险到40米深的江底工作,保证了工人的健康和安全,施工不受水位升降影响,同时容易处理岩层溶洞,缩短工期;用的机具也比压气沉箱简单得多,减少工程量,降低桥墩成本。

  按照毛主席“建成学会”的要求,他们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奋力攻关,使武汉长江大桥提前2年建成通车。

  你走过武汉长江大桥吗?

  你和武汉长江大桥合过影吗?

  看了“修桥爷爷”们的故事

  欢迎湖北日报粉丝文末留言

  分享你与武汉长江大桥的故事

  文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张静 徐洪江 整理

  编辑:赵莎莎

  美术:李文熙

  审核:廖志慧 陈会君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