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千秋一河大潮阔”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 从盐碱地到现代农科园的华丽蜕变

【“千秋一河大潮阔”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 从盐碱地到现代农科园的华丽蜕变
2024年10月14日 18:14 内蒙古新闻网

  

  “空中草莓园”

  

  悬挂式培床

  

  吸引众多游客

  

  草莓长势喜人

  

  垂涎欲滴

  

  盐碱地到现代农科园

  

  草莓品种多样

  

  绿意盎然

  

  玉女果静待花开

  

  高科技农业

  

  智能传送

  

  智能化种植

  

  采摘包装

蔬菜新鲜诱人蔬菜新鲜诱人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生成永村,这片曾经被视为荒芜之地的土地上,如今,正绽放着现代农业科技的璀璨光芒——一座现代农科园拔地而起,实现了从盐碱地到科技绿洲的惊人转变。

  10月9日,“千秋一河大潮阔”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在鄂尔多斯市启动,11日,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生成永村,探访这里现代农科园的发展成果。

  曾几何时,王爱召镇生成永村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土壤贫瘠,几乎寸草不生。恶劣的自然条件让这片土地长久以来被人们遗忘,仿佛大地母亲身上一块难以治愈的伤疤。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农业发展的不懈追求,一场变革悄然拉开帷幕。

  对于盐碱地的合理利用,王爱召镇生成永村的办法是把土地租出去,政府决心将这片盐碱地改造成希望的田野。于是,一家农业科技产业园入驻了。

  走进达拉特旗广汇·绿沃川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整齐的温室大棚和先进的农业设施。无土栽培的“空中草莓园”和特色瓜果、蔬菜园里一片绿意盎然,在这里,高科技与农业完美结合,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果。

  “到了12月中旬时,白草莓和玉女果就可以上市,那时大家就可以尽情品尝果实了。”内蒙古现代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尚广飞说。记者看到,在园区内,科技感十足的“空中草莓”正进入开花结果期,一朵朵白花格外显眼,一株株玉女果已经挂果,长势喜人。

  尚广飞介绍说,昔日,这片土地是典型的盐碱地,土壤含盐量高,pH值偏碱性,导致普通农作物难以生长,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我们公司流转了当地的盐碱地、沼泽地等贫瘠地块,将这些地建设为智能日光温室,从地面向天空要空间。”尚广飞说。

  达拉特旗广汇·绿沃川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由来自浙江的农业龙头企业绿沃川农业有限公司与达拉特旗属国有企业广汇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项目总规划占地2600多亩,先期投资2.4亿元建成了空中草莓温室、智能蔬菜工厂、特色瓜果温室等。

  这里的草莓不是长在地上,而是悬挂在2米多高的空中。一进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干净的悬挂式培床,30多万株草莓苗在培床里旺盛地生长着。

  “通过室内可上下升降的悬挂式培床系统进行复合密植种植,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等条件下比传统方法节省土地面积约40%,亩均效益较传统种植效益可提升两倍以上。”内蒙古现代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光告诉记者,空中种植模式的成本相对较高,但产量也更高,效益较好。以传统地棚种植草莓为例,其产量一般为1.5~2吨,而该公司今年采用新技术提前1个月种植,预计产量可提高1~2吨。另外,园区内的草莓不打农药,采取生物防治技术驱虫害,果实无农药污染,摘下来就可以入口,口感非常棒。

  据介绍,盐碱地改造通过利用地下水位低、适合种植农产品的特点,进行无土栽培等方式,将过去无法耕种的盐碱地变成现在的高效农业种植区域。

  “空中草莓园”的独特设计和种植方式,刷新了人们对现代农业的认知,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观光,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而在智能蔬菜种植区则是另一番热闹的景象,新鲜翠绿的蔬菜,采用机器人进行移栽收割,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线正高效有序地运转着。

  步入智能蔬菜工厂,首先是一尘不染的环境和整齐的先进设备。在这里,传统的蔬菜种植和生产模式被彻底颠覆。蔬菜成熟后,自动化收割设备精准地将蔬菜从植株上采摘下来,没有丝毫损伤。接着,蔬菜通过智能传送带送到负责包装的工人面前,包装好发往各地。

  “目前,大家看到的这些生菜,都是水培的,从育苗到生长都是数字化自动控制,这些机器人就是我们的员工。”刘文光介绍说,这些蔬菜通过冷链,18个小时就能到达上海,在当地,一颗生菜的价格在6元以上。蔬菜工厂是全年不间断生产,每天从工厂运送到全国各地的蔬菜有2万多斤。

  整个园区有极高的数字化水平,在生菜加工车间,从育种育苗到采摘包装,30多亩的大棚里用工最多的环节是包装,而其他环节几乎全部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数字化达到80%,人工更多只需看机器,我们的蔬菜突破了季节限制。”刘文光自豪地说,目前,园区水平在整个内蒙古都是数一数二的。

  据了解,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二次分红”的方式和村集体和村民进行合作,转变“一转了之”传统做法,同时由周边村社组建劳务合作社,企业优先聘用区域农牧民、困难群体入园入企进行务工就业,以及发展“订单农业”紧紧将农牧民吸附在产业链各环节,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致富。目前,项目预计年均销售收入约4500万元,带动就业500余人。

  另外,产业园还集合休闲观光、文旅体验、研学教育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运营以来吸引了呼包鄂以及周边地区10万多人次前来采摘,受到热捧。

  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刘睿睿

  编辑:何娟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