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一江清水万重山丨城市“绿心”因何“出圈”

一江清水万重山丨城市“绿心”因何“出圈”
2024年10月15日 09:00 新浪新闻

  作为全国第二大城中湖,因成功的生态治水经验被水利部评为“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是唯一入选的城中湖;

  作为超级大公园,其绿道被联合国人居署列为“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建成开放8年,累计游客接待量突破1亿人次;

  作为国际会客厅,多国政要在此留下足迹,多场国际峰会、国际赛事在此举办;

  ……

  坐拥丰富水资源的武汉,两江于此交汇,湖泊星罗棋布。而这些湖泊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东湖。

  东湖因何“出圈”?近日,“一江清水万重山”网络主题活动联合报道组来到湖北武汉,深入这片城市“绿心”,聆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东湖风景区供图东湖风景区供图

  重获新生,摆脱“人水相争”困局

  初秋的清晨,东湖湖面上的薄薄雾气,正在阳光照射下逐渐散去。站在岸边,只见远山如黛、近水如镜,微风拂过,草木的清新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东湖的变化太大了!你看现在的东湖美吧?”放下监测望远镜,东湖民间志愿者柯志强扭头对记者开心地说道。

东湖民间志愿者柯志强(右一)带着志愿者巡湖东湖民间志愿者柯志强(右一)带着志愿者巡湖

  和全国其他城中湖一样,东湖优于水,也曾忧于水。

  作为城市建成区的大型湖泊,东湖曾承载着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水产养殖、调蓄防洪等多种功能。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城市扩张,东湖水质一度跌到劣Ⅴ类。

  “当时东湖周边有很多小作坊、小餐馆、养殖场,污水直排湖中,污染严重。”柯志强回忆,10多年前,他曾带领志愿者走遍东湖100多公里湖岸线做调查,发现东湖“人水相争”的困局,难言有秀美的风景。

  东湖流域面积广阔,由郭郑湖、汤菱湖、菱角湖、小谭湖等10个子湖组成,涉及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湖风景区、东湖高新区等多个行政区。据相关部门调查统计,东湖汇水区内各类排口曾经每日入湖污水总量达30万吨。

  瞄准痛点,武汉市开始以流域水系为单位开展东湖保护治理工作,下大力气进行截污控污——

  布局环东湖污水收集管网,建成投运全国首条湖底排污深隧——武汉大东湖深隧,提升环湖污水收集处置能力;

  启动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东湖与沙湖重新相连,水系连通,经脉通络,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提升;

  全面取缔经营性养殖,回收湖面管理权,终结50多年群湖割据历史;

  开展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借由人工辅助,恢复东湖生态性结构和功能,永续东湖之水的生命活力;

  ……

  外源截控、内源清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智慧监管,武汉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探索出了一条“水岸同治、湖塘并治、流域齐治、社会共治”的生态治水之路,东湖迎来看得见的变化。如今,东湖水质基本稳定在Ⅲ~Ⅳ类,且部分月份达到了Ⅱ类水质标准。

东湖风景区供图东湖风景区供图

  重构生态,迎来只此“清”绿美景

  在东湖,如果说水是灵魂,那么绿就是底色。这绿,不仅徜徉在岸边,也蔓延在水下。

  站在东湖子湖小谭湖的岸边俯瞰,阳光透过澄澈的湖水,洒在湖底丰茂的水草上,连片的“水下森林”随波摇曳,鱼虾穿行共舞,怡然自得。

  这是东湖采用“原位生态改底技术”“分步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技术”等多种技术,构建的水下良性生态系统,是东湖水体保持洁净的关键,也是东湖水生态修复之路的一大亮点。

东湖“水下森林”。东湖风景区供图东湖“水下森林”。东湖风景区供图

  东湖的“水下森林”主要种植了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穗花狐尾藻、菹草等沉水植物,是长江中下游常见物种。“这些沉水植物可以有效抑制藻类生长、净化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武汉碧水集团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技术负责人李明梦向记者介绍,东湖水生态修复工程采用“示范区—先行区—全湖推广”的模式,逐步让“水下森林”连点成面,重现东湖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美景。目前,东湖“水下森林”面积已扩大到320万平方米。

  “水下森林”使东湖水域的“免疫力”不断提高,东湖与长江之间也有了良好“互动”。“我们最近在东湖调查,第一次发现了湖鲚、间下鱵等鱼类。”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修复首席专家康玉辉判断,这些鱼类是与长江种质交换而来,是湖泊生态改善的一个例证。

  而与“水下森林”一同“生长”的,还有独具匠心的东湖绿道。

东湖风景区供图东湖风景区供图

  今年6月,全长3.45公里的东湖绿道三期全线贯通。至此,历时8年建设、全长105公里的东湖绿道成环成网。

  作为东湖“水岸同治”的重要一环,东湖绿道建设融入大量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岸坡的生态化改造,不仅稳固了岸线,又有净化初期雨水的作用。更让康玉辉惊喜的是,由于绿道对岸坡的保护作用,沉水植被不仅在目标水域茁壮成长,也渐渐出现在了沿岸带。

  重建关系,共治共享生态明珠

  如今,东湖烟波浩渺的湖光山色、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不仅成为全民共享的绿色空间,也成为全民共治的“掌上明珠”。

  位于东湖之畔的华侨城小学,把“东湖”搬进校园,把生态课堂搬到东湖,全校学生都是守护东湖的“小卫士”。

  “我们会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巡湖、湖泊水质采样检测、生物调查、生态宣讲等实践活动,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守护的种子,并将爱湖护湖的热情传递给家长。”华侨城小学科学老师邢彦超向记者介绍,学校还编制了系列校本教材《大美东湖》,持续关注守护美丽东湖。

华侨城小学的孩子们对东湖水样进行检测。受访者供图华侨城小学的孩子们对东湖水样进行检测。受访者供图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见证东湖美丽蜕变的柯志强,也在数十年的坚守中不断汇聚志愿力量。从最初创办“绿色江城”环保公益组织,到如今和政府部门共同搭建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经常性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已达2.1万余人。

  “我们这些民间的志愿者,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让东湖变得越来越美,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柯志强说道。

  在生态保护中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在东湖找到自己的“幸福感”。市民游客在这里乐享绿色生活、骑行达人在这里开启健康之旅、学者学生在这里专注生态研学……将广阔的绿水青山还之于民,让市民以舒适的方式享受东湖之美。今年6月,东湖因此成功入选首批湖北省级“幸福河湖”名单。

  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自然,东湖绿道串联起的沿岸风景线上,星星点点的人影簇拥着无边绿意,不远处的水面,几只野鸭搅起数叠微波,悠哉,游哉,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

东湖风景区供图东湖风景区供图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任虹 潘书哲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