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云新闻画报·云南故事丨万亩稻香 不负好“食”光

云新闻画报·云南故事丨万亩稻香 不负好“食”光
2024年10月16日 12:16 新浪新闻

  10月16日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今年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10月16日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活动主题为“强法治 保供给 护粮安”。

  今天“云新闻画报·云南故事”就为您讲述一个“云南粮食”的故事。

  云南山养“好稻”

  中国是世界水稻的主要起源地,在中国的农业遗产中,水稻元素最为显眼。中国也是重要的农业文明起源地,在万年前就开始驯化水稻。水稻起源于南方地区,将沼泽地变成良田。

云南日报-云新闻通讯员:胡艳辉 摄云南日报-云新闻通讯员:胡艳辉 摄

  如何在高山与丘陵种植水稻?于是诞生了“梯田”。红河元阳的哈尼梯田延续了1300多年,这个梯田系统被解读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哈尼族人生生不息“雕刻”出了一幅幅山水田园风光画。哈尼稻作梯田总面积超过100万亩,是全国首个同时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双遗产”地。

  怒江旱地优质稻丰收

  山区、旱地如何种植水稻?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用十余年如一日的探索,给出了旱地优质稻这一答案。在云南省示范推广3年来,旱地优质稻种植面积由几百亩扩大至21.9万亩。这项突破性、颠覆性、革命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技术给山区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以芒市遮放小毕朗稻谷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105亩试验田,通过直接播种、封草等技术,在旱地上种下了滇禾优918、滇禾优615、旱优73等水稻品种。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管理,旱地优质稻喜获丰收,亩产最高产量553.7公斤,套种最高产量408公斤。

  云南稻出“好米”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这里的高山绵延壮阔坝子种稻的历史悠久,云南坝区亦是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这里的大多数坝子都被冠以“粮仓”的美称。

  遮放贡米丰收

  芒市素有“贡米之乡”的美誉,“芒市谷子遮放米,象达姑娘龙陵雨”是德宏人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1623年,遮放土司带着玉器、大象、遮放允午村的米等进贡朝廷,受到皇帝的喜爱,当即封遮放允午米为“贡米”,每岁进贡,直至清末。1956年,被定为国务院接待外宾的国宴用米之一。近年来,贡米的收割已经进入机械化收割时代,芒市在稻米生产、收割、烘干、运输等环节已实现全部采取机械化作业。

  红河州红河县的撒玛坝,是红河县哈尼梯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片,也是汉字史书记载里开垦最早的哈尼梯田,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梯田粮仓”,红河县以其独特的气候,滋养着多姿多态的物种,其中就有梯田红米。只有梯田红米稻,能适应哈尼梯田冬暖夏凉的泉水,能适应海拔1400米至1800米的日照、气温和水温。

  墨江紫米丰收

  墨江紫米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珍珠”。《红楼梦》中提到的“御田胭脂米”,指的正是产自普洱市墨江县的紫米。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香米种植历史悠久,在这里,每当袅袅炊烟升起时,家家户户厨房里都弥漫着扑鼻的米香。文山州广南县八宝镇的八宝米饭软糯饱满有弹性,冷不回生,口感极好。

  得益于云岭大地适宜气候的滋润,云南到处稻米飘香。

  云南人创“奇迹”

  二十多年前,云南自己产的粮食不够吃,要从省外调,主要原因是山多地少、基础设施差、生产方式落后等。2001年国家出台“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通过加大粮食生产、收购、储备等工作措施,推动全省粮食总产量由2001年的1486.3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1794.9万吨,全省粮食由依靠外调到基本实现自平衡的历史性转变。

  大理洱源万亩水稻迎来丰收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通过大兴农田水利、科技增粮、高产创建等粮食增产措施,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再次大幅增加。

  近日,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发布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云南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生产实现了从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群众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质的飞跃。

  全省粮食总产量不断创下新纪录。1957年云南省粮食产量634.5万吨,比1949年的374万吨增长69.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198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达到1005万吨。199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46.5万吨,之后,云南粮食总产量每两年突破一个百万吨关口,2000年达到1467.8万吨。2004年粮食总产量超过了1500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农业科技措施的大力推行,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分别于2013年、2016年和2021年突破1700万吨、1800万吨和1900万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让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是一份需要长期、持续奋斗的事业。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张海燕 黄佳伦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戴菲

  美编:林显富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