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评线】太阳鸟时评:让文艺百花在伟大事业中绽放芬芳

【地评线】太阳鸟时评:让文艺百花在伟大事业中绽放芬芳
2024年10月17日 12:42 四川新闻网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重新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纵观古今中外文艺和文艺工作发展,无不遵循这样的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华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力量。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得益于中华文化中蕴藏的克难奋进、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从“全面小康”奔向“共同富裕”,同样离不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支撑。可以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之一,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在文艺工作中,优秀作品就是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重要桥梁。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还是要看作品。大型雕塑《旗帜》深刻反映党的光辉历程,交响乐《千里江山》用音符拥抱复兴梦想,电视剧《觉醒年代》咏叹沧桑巨变,广播剧《中国北斗》讲述航天科技生动故事等,这些优秀作品深入人心、引发共鸣,为文艺创作树立了标杆。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对标学习、倾注心血,潜心创作、勇于创新,争取以德艺双馨的素养创作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文章归于人心,立言达乎民情。”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创作的价值底色就在以人民为中心。新冠疫情之后创作的电影《中国医生》、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奖项的《中国机长》等,都来源于人民的真实生活,表达了人民朴素的情感期待,更发挥出了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独特作用。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扎根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让艺术的脉动紧扣人民的心弦,在广阔天地中铸就文艺高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生生不息,根源之一就是我们有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优秀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像阳光温暖人心、像清风吹进心田,也来源于强大的精神内核。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坚持培根铸魂,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常写常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爱国主义主题,广泛传递“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向上向善价值观,传承利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中华文化,创作更多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文艺作品,用中国精神感召中华儿女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始终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团结奋斗。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在大有可为的新征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大有作为,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让文艺百花在伟大事业中绽放芬芳,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艾佩韦

  (来源:四川新闻网

文艺工作者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