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扎根西部的保定学院毕业生们③:天山脚下亦故乡

扎根西部的保定学院毕业生们③:天山脚下亦故乡
2024年10月17日 07:45 河北新闻网官方

  天山脚下亦故乡

  ——扎根西部的保定学院毕业生们③

10月15日,孟丽芳在给学生上课。受访者供图10月15日,孟丽芳在给学生上课。受访者供图

  “孟老师,英语读后续写给学生讲有哪些技巧?”10月13日,新疆和静高级中学高三一班英语老师孟丽芳收到了“徒弟”宁琦的求助信息。

  宁琦是一名新入职不久的英语老师,也是孟丽芳曾教过的高中学生。

  宁琦的求助信息一下把孟丽芳拉回到了20年前。

  那时,她也像宁琦一样初登讲台,只不过,宁琦是在自己的家乡教书,而孟丽芳则是跨越几千公里从保定来到了天山脚下的新疆和静县。

  当老师不易,成为一名西部支教的老师更不易。

  孟丽芳是保定师专(保定学院前身)英语系2004届毕业生。毕业前夕,学校挂出了“有志青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的横幅,孟丽芳心中泛起了波澜。

  恰逢那时的校报上刊登了在新疆和静参加工作的李晓宇等学长写给母校的信,信中介绍了他们在和静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像学长们一样”成了孟丽芳的梦想。

  “娘,我想去新疆教书。”下定决心的孟丽芳给家人打电话商量。

  电话那头的母亲久久没有说话,最后只说了一句话:“太远了,娘实在不放心。”

  “娘,让我去吧,那边缺老师。如果适应不了,过两年我再回来。”孟丽芳一再坚持,母亲同意了。

  2004年8月8日,坐着火车硬座经过三天两夜后,孟丽芳来到和静。

  那时的和静,还是大片的戈壁,一刮风就“下”土。从繁华的都市到这样一个荒芜之地,孟丽芳心理落差有点大。

  “待待看吧,不行就回去。”刚到和静的孟丽芳这样想。可每次上课,看着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离开的心就一次次动摇。

  第一次公开课,班上所有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一下课,全班同学围着孟丽芳问:“小孟老师、小孟老师,我们有没有给您丢脸?”那一刻,孟丽芳的心里满是感动。

  在这个遥远的小城,孟丽芳第一次体会到了被需要、被依赖。

  后来,她在和静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孩子。

  因为双方父母都在内地,孩子小时候只能托付给保姆照顾。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不小心食指受伤,指甲都快掉了。孟丽芳抱着孩子去医院拔指甲,孩子哭得撕心裂肺。

  孟丽芳思索再三给母亲打电话求助,问她能不能过来帮忙带孩子。

  母亲说:“家里忙,离不开。”

  半年多后,孟丽芳回家探亲。从新疆出发的前一天,母亲给孟丽芳打电话说自己的腿伤了,让孟丽芳有个心理准备。

  那时孟丽芳才知道,她请母亲帮忙带孩子时,母亲被起重机砸断了腿,在床上已经躺了几个月。那一刻,孟丽芳泪落如雨。母亲最需要她的时候,她没在身边,还给母亲打了那样一通电话。

  父母是孟丽芳最割舍不下的牵挂。回来还是留下?

  但是回到学校站到讲台上,孟丽芳还是割舍不下学生们。学生们也在用真心回馈:她嗓子哑了,有学生送上一杯温水;板书写满了,有学生主动去擦;成人礼上,在给家长鞠躬的环节,学生竟齐刷刷朝她鞠躬……

  就这样,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坚定着她留下来的信念。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孟丽芳激动万分,认真读了一遍又一遍,她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是值得的。

  后来,孟丽芳从普通教师变成班主任、年级备课组长、学校教研组长、县级学科带头人。

  如今,和静县城变得越来越美,和静高级中学的升学率也在不断提升。

  20年前,她鼓励学生“好好学习,走出去”;而现在,她对学生说:“期待你们学成归来,家乡大有可为。”

  宁琦回来了,很多像宁琦一样的优秀毕业生学成后也回来了,正如孟丽芳的期望。

  “我期待更多的学生学成归来建设家乡。”孟丽芳说。

  如今,在孟丽芳的心中,和静亦如故乡。

  “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祖国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才会有意义有价值。”孟丽芳说,她会一直坚守初心,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河北日报记者 陈 华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