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感受元曲之乡魅力 共话戏曲传承创新 十三省市文史专家学者相聚正定古城

感受元曲之乡魅力 共话戏曲传承创新 十三省市文史专家学者相聚正定古城
2024年10月17日 07:52 河北新闻网官方

  十三省市文史专家学者相聚正定古城

  感受元曲之乡魅力 共话戏曲传承创新

图为10月11日,十三省市文史研究馆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座谈会现场。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摄图为10月11日,十三省市文史研究馆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座谈会现场。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摄

  10月11日,农历九月初九,正值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是夜,古城正定沉浸在古老戏曲声腔中。

  “把戏曲艺术和文旅场景相融合,别有一番风味!”19时许,北京、天津、上海、安徽、陕西等十三省市的文史专家和学者们走进荣国府景区。当晚,在这座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内,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联谊活动。

  京剧《凤还巢》《龙凤呈祥》、昆曲《牡丹亭·寻梦》、河北梆子《窦娥冤》《打金枝》、徽剧《白蛇传·游湖》……古老的戏曲艺术吸引着这些精研文史的八方来客。

  中华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辨识度的一种重要体现。为了推动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当天,十三省市文史研究馆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座谈会在古城正定举办。

  历史上,正定是元曲创生中心之一。“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正定生活创作。至今,在复建的阳和楼上,其代表作《墙头马上》仍被传唱。白朴、李文蔚、侯正卿、史樟等元曲作家创作了大量杂剧与散曲作品,奠定了正定在元初杂剧繁荣时期的重要地位。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为代表的创作者,在河北形成了元杂剧作家群,留下《窦娥冤》《梧桐雨》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河北涌现出众多名家名角和精品佳作。中国戏剧的发展脉络,总能在河北找到深深的印迹。”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梁勇说,经过一代代传承,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迄今河北还存在36个地方戏曲剧种。这些流派各异、风格独具的舞台艺术,共同赓续着中华文脉,繁荣着戏曲舞台。

10月11日晚,在古城正定,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彭蕙蘅表演河北梆子《窦娥冤》选段。 申鹏飞摄10月11日晚,在古城正定,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彭蕙蘅表演河北梆子《窦娥冤》选段。 申鹏飞摄

  古曲悠悠,传唱至今,更呈现着古老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创新。

  “正定,戏曲根脉深厚。大家在这里交流探讨戏曲,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北京京剧院原院长刘侗说,正定不仅有璀璨的古建筑,而且有丰厚的戏曲文化底蕴。戏曲创作必须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发扬戏曲的美学精神。这些年河北的戏曲创作很有特色,比如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创排的《小兵张嘎》等作品,就为新时代京剧儿童剧创作做出了积极探索。

  “土壤很重要。戏曲文化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对戏曲生态的涵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京剧院原院长孙重亮认为,戏曲生态环境的修复改善需要综合治理,应当多部门联手,组织力量编写戏曲普及教材,将其纳入青少年艺术教育课程中,培养文化认同感。面对多元文化猛烈碰撞的时代环境,广大的戏曲工作者应当更自觉地担当起民族文化守望者和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戏曲何为?走向何方?”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韩子勇认为,要充分认识戏曲的发展趋势,积极融入生活、融入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在“国风”“新中式”等潮流下,在文旅融合中,戏曲人要积极提高参与度,从现代生活中去深入寻找戏曲艺术的新场景、新呈现,在火热的土壤中深耕细作,汲取素材、灵感和力量。

  昔日文人雅集,今朝谈艺论戏。一段段戏曲声腔唱响在荣国府内、阳和楼上、元曲博物馆里,回荡在正定街巷间,古老戏曲文化跳动着青春的脉搏,续写着时代新气象。(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