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六尺窄巷,宽于心间

六尺窄巷,宽于心间
2024年10月18日 17:48 央广网

  央广网桐城10月18日消息(记者周然 见习记者刘畅司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无数动人故事。在安徽桐城市,有一条长约百米的六尺巷,因一段礼让的传统故事远近闻名,其蕴含的“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桐城六尺巷”被激活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了基层治理的一大“法宝”,正不断续写着关于礼让与和谐的崭新故事。

  历久弥新,跨越三百年的“礼让”故事

  在安徽省桐城市市中心,有一条宽六尺,长约百米的巷道,其巷南为宰相府遗址,巷北为吴氏旧宅,每年有超过5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参观,它就是“六尺巷”。

位于桐城市中心的六尺巷(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位于桐城市中心的六尺巷(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与不少知名巷道类景点相比,六尺巷没有鳞次栉比的店铺,也没有香飘十里的小吃,甚至略显僻静,它的吸引力来自中华文化与精神。在悠悠岁月里,历史长河中,安徽这条六尺巷一直在诉说着关于“让”的智慧与“和”的力量。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桐城县志略》等史志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清朝大学士张英住宅旁有一小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建房时占用了张家的空地,张家人写信向张英求助。

  张英看完家书后,提笔在家书上批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人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吴家人深受感动,便也退让了三尺,因此形成了这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三百多年前,张吴二人或许想象不到,当年的礼让善举会名扬四海、古为今用,成为中国人和谐处理纠纷的一种“解题方式”。

  春风化雨,“六尺巷”衍生多样文化作品

  “从小听到大的这个故事,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当地人为人处事的规矩。”一位桐城市民说,谦和礼让的“六尺巷文化”一直是桐城人的骄傲,桐城人认这个理。

  如今,在桐城市的大街小巷,你随处可以感受“六尺巷”带来的跨越时代的智慧。街头墙壁上,有六尺巷的漫画;社区楼宇里,有“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孩子们的书本,可见“六尺巷”的故事……

  “好邻居理应互助互帮,改善环境也都是为民着想,村里为我们操碎心肠,不应该为小事又打又骂……”最近,桐城市金神镇老年学校戏曲班每天都热闹非凡,学员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新编地方小戏《和美万新》。

  金神镇老年学校校长徐上质介绍,戏曲《和美万新》是镇老年学校根据金神镇万新村苏庄组人居环境整治的真人真事,结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进行改编的。“此次新编小戏,是发挥老年学校文化宣传优势,希望通过戏曲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老百姓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六尺巷精神’,让大家在和、让、礼、法的精神感召下,妥善处理矛盾纠纷,共同营造和谐氛围。”徐上质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以“六尺巷”为题材,桐城创作了一批歌曲、黄梅戏、影视剧等文艺作品,在公园、广场、景区等公共场所,建设了“六尺巷”文化墙600余面,开展六尺巷典故系列“微宣讲”2300余场次。

  此外,桐城将“六尺巷”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纳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文明家庭、“好婆媳”以及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等评选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孕育“和”的美德。

黄梅戏《桐城六尺巷》演出(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黄梅戏《桐城六尺巷》演出(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古为今用,传统文化赋能基层治理

  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跨越时空,桐城正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从2010年起,桐城便积极将六尺巷蕴含的文化精神融入基层治理中,不断放大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治理优势。当年,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人民法庭(以下简称:孔城法庭)就开始运用六尺巷等典故劝导人,用“和”文化感化人,同时借助人民调解及部门联动力量化解矛盾纠纷;

  2015年,孔城法庭首次提出“六尺巷调解法”,并提炼出“听、辨、劝、借、让、和”“六步”具体操作;

  2017年,桐城市在信访和矛盾纠纷调解领域全面推广应用“六尺巷调解法”;

  2021年,桐城市将六尺巷精神扩展至基层治理领域,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此举实现了从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到有效开展基层治理的转化升级,将大部分矛盾化解在源头、消除在萌芽中,形成“自治为基、德法兼容”为主要特征的源头治理模式……

桐城市将六尺巷精神扩展至基层治理领域(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桐城市将六尺巷精神扩展至基层治理领域(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孔城法庭庭长张诚回忆,去年8月,桐城市民都金姑遭遇交通事故后立即住院治疗,要求获得赔偿3.8万余元,但涉事车辆的投保公司因“对方单方面进行伤情鉴定”并不同意赔偿方案。“六尺巷的故事咱们都知道,连‘大学士’都能让,咱怎么就不行呢?”在调解现场,张诚充分倾听双方心声,之后运用六尺巷典故对双方进行劝导,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达成赔偿3.5万余元的协议。

  在桐城,依托六尺巷的精神文化,解决了许多这样的矛盾,包括土地纠纷、买卖合同纠纷、道路修缮、婚姻家庭等问题。桐城在基层政法单位和相关市直单位共设立“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倾听诉求、辨明是非、劝解疏导、借古喻今、互谅互让、握手言和……通过这“六步法”,不少问题被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僵局”变“和局”,在案结、事了的基础上,实现“人和”。

  如今,六尺巷的精神正逐步走出安徽,走向全国。2023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成为基层治理领域的“金字招牌”,在全国多地基层政法部门等进行了广泛推广,被应用于社会治理各领域。

  六尺巷弄,连接历史,承载智慧。现如今,六尺之距,尚不可称之为“宽”,但六尺之礼,越发宽于天地,宽于心间。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