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一位澳角村村民的23年变迁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一位澳角村村民的23年变迁
2024年10月22日 11:57 央广网

  央广网漳州10月22日消息(记者龚雯 罗晓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火热。”郭汉栋说。1967年出生的郭汉栋是福建省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鲍鱼养殖户。近日来,他和村民们干事创业热情迸发。

  位于闽南,澳角村三面临海,被两个月牙形海湾环抱,滨海风光清新独特,渔业资源丰富。23年来,随着农村政策越来越好,郭汉栋从继承祖辈事业制造木船,转型发展海产品养殖,鲍鱼苗卖到了闽北、浙江等地,育苗收入稳步增长。他也见证了发生在家门口的巨大变迁。

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鲍鱼养殖户郭汉栋查看鲍鱼苗长势(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鲍鱼养殖户郭汉栋查看鲍鱼苗长势(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渔村生态和产业振兴 “双蝶变”

  “过去,村民依赖单一的捕捞为生,现在有养殖、捕捞、电商、民宿、旅游,赚钱的门路也多了,日子越过越好、事业越干越大。”郭汉栋说,以前渔船设备简陋、安全性能低,村里的道路难走,污水横流,环境卫生条件差;如今,钢制渔船大而牢固、设备齐全,安全性更高,柏油路宽阔整齐,污水也得到了统一处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走在村里面,独栋洋房有序排列,大海干净辽阔,心情特别好。我可以很自豪地向大家介绍澳角村。”

2000年,澳角村兴海大道和渔民别墅(央广网发 陈城镇人民政府供图)2000年,澳角村兴海大道和渔民别墅(央广网发 陈城镇人民政府供图)
如今的澳角村兴海大道和渔民别墅(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如今的澳角村兴海大道和渔民别墅(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1990年,澳角村开始掀起“建船热潮”。土生土长在澳角村,郭汉栋年轻时继承祖辈事业建造木船,供给当地渔民出海捕鱼,年收入一度可观。2002年以来,随着渔业工具迭代,钢制船逐渐替代木船成为捕捞“主力军”,他的木船厂面临关闭,转型迫在眉睫。2005年,澳角村进行港口渔船“木改钢”改革。

  地处渔村,但家族没有过下海经历,母亲坚决不同意贸然下海,自己还能做哪些事业?郭汉栋发了愁。海上走不通,就往岸上发力。彼时,湖雅山下还是大片荒地,他经常在此踱步思索、考察周边情况,想办法利用这块地。经过几年的探索,郭汉栋瞄准鲍鱼苗养殖这一利润高、比出海捕捞风险小的行业,一干就是14年。

  为何在此发展鲍鱼养殖?湖雅山的不远处,是澳角村的碧蓝海港。“这片海无污染、够深度、水温低、流动活跃。”郭汉栋坦言,海产品养殖最看重的是水,有水才有产,正是澳角村自然条件优质且无工业污染,才孕育出水产养殖“温床”。

澳角村海港质量优良,渔业产业发达(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澳角村海港质量优良,渔业产业发达(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设计建设场地、引进养殖技术、开拓市场、稳步跟进品种升级与设备更新……郭汉栋“从无到有”解决了鲍鱼苗养殖的基本问题,鲍鱼苗从来不愁卖。

  个人发展映射时代洪流。挖掘沿海优势,澳角村不仅借助渔港建设、渔船升级扩大海产品捕捞,同样大力发展水产品养殖和加工业。随着鼓励村民进行渔业养殖,当地政府悉心指导安全生产,不定时组织专家讲座,为养殖户提供政策对接等服务,让郭汉栋等“岸上”渔民暖心更舒心。

  “政府引导打造五大‘海’产业,澳角村渔业知名度越来越高,为渔民们开展生产鼓足了劲。”郭汉栋感言。

  村民生活和事业红火 “干劲足”

  如今的湖雅山下,水产品养殖区聚集。作为这片区域最早一批开始水产品养殖、第二个养殖鲍鱼苗的村民,郭汉栋亲历了渔村产业升级和鲍鱼养殖业的发展。

  走进郭汉栋鲍鱼养殖场,新苗池与成品鲍鱼苗池在两侧排开,养殖池智慧控制系统正在高效运转。郭汉栋介绍说,“这套系统连接手机,一旦停氧、停水、停电就会发出通知,线上即可操作,比起以前人工进池操作,养殖效率大大提高。”从海水池提起一盘鲍鱼苗,他告诉记者,根据市场需求,现在大部分品种升级为帝王鲍,养到直径0.8到1.5厘米阶段就可以售卖;抢抓时机卖出,可以争得好的市场价格,去年利润近40万元。

  郭汉栋和技术人员检查新一批鲍鱼卵孵化情况(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然而,创业过程中坎坷不可避免。2013年,“天兔”台风登陆,对他的鲍鱼苗养殖造成重创。“海浪高起,卷着沙石扑打上岸,将抽水管道砸断,加上停电缺氧,损失了40多口养殖池的鲍鱼苗。”彼时,郭汉栋看着台风席卷后破败的养殖场,心里很不是滋味。谈及如何重振精神,郭汉栋坦言必须直面困难,村民们全力投入台风后抗灾重建,自己也用10万元修复养殖场设备,在鲍鱼养殖业扎得更深。

  从业以来,市场行情有涨有跌,郭汉栋的养殖收入也受其影响。而他的事业作风是,“安稳踏实地做事,就能沉着应对市场行情变化,赢得利润。”

  2018年,鲍鱼食品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行业发展向好。尽管增加一口养殖池需要一万多元成本,郭汉栋还是毅然借来40万元,将鲍鱼苗养殖规模从64口养殖池扩大到122口。基于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这一大胆的决定最终让他尝到了甜头。当年,他就成功收回扩建成本并实现盈利。

郭汉栋在鲍鱼养殖场前介绍养殖经历(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郭汉栋在鲍鱼养殖场前介绍养殖经历(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郭汉栋的鲍鱼苗培育之路越走越顺,子女正陆续成家立业,自己和父母共同生活。澳角村海水养殖场扩大到128家,去年人均纯收入5.8万元,丰饶的“海上粮仓”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眼下,郭汉栋的今年最后一批鲍鱼苗正在售卖。他告诉记者,未来将看准时机扩大养殖规模、投入科技新设备,稳步让日子变得更好。

中国渔船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