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中国日报》头版转二版整版刊登了《Wuhan plays its aces to cash in on tennis fever》。武汉浓厚的网球文化土壤,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日益完善的体系,培育出了无数对网球充满热爱的学子们,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梦想的大门。
从李娜到郑钦文,冠军光辉为新一代的青春励志故事点亮了场灯,她们的激情、坚韧和对未来的憧憬,激起了一批批少年对网球的热爱和追求。这里让我们相信,每一个热爱网球的年轻人都能手握机遇的球拍,凭借不懈努力,打出自己的王牌。
在夺得奥运冠军之后,郑钦文马不停蹄地开始“四连战”。本月初,她在家乡获得了武汉网球公开赛的亚军。
前几日,由于疲劳和左腿伤病,郑钦文作出艰难决定,宣布退出宁波公开赛,正式结束了她今年的中国赛季之路。
不过,22岁闯入中网半决赛,亮剑武网决赛,“女王钦文”亮眼成绩的不断铺垫,使她已经确定将在WTA年终总决赛登场。
同样来自湖北武汉的11岁女孩李梦晓,也在追逐着自己的网球梦想。在中国网球协会举办的U12女子组比赛中,李梦晓排名第41位,距离年终总决赛资格还差1300多分。但这位年轻的希望之星计划参加更多的比赛,并决心缩小差距。
武汉网球公开赛连接了中国网球的两代人。当郑钦文在赛场上奋力拼搏时,梦晓就在她的身边——作为郑钦文每场比赛的球童,李梦晓近距离感受着这位家乡的英雄,目睹她如何在职业生涯中创造又一个里程碑。
今年初,李梦晓观看了郑钦文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与阿利纳·萨巴伦卡(Aryna Sabalenka)的较量。当两人在武网赛场上再次交手,她有机会更近距离地观察郑钦文。
“我学到了很多顶尖选手在比赛中调整自己的方式,尤其是她们状态不佳的时候。比如,郑钦文在回到球场前会给自己打气,而萨巴伦卡在丢掉一盘后会休息一下,换身衣服。”李梦晓说。
武网决赛紧张惊险,令人屏息。最终,萨巴伦卡以6:3、5:7、6:3险胜郑钦文,拿下三连冠。
激情燎原
郑钦文夺得奥运冠军后,网球热席卷了整个中国,尤其在湖北武汉点燃了人人们的激情。网球培训中心的咨询电话应接不暇,网球器材销量直线上升,武汉网球公开赛也热度空前。
作为本赛季最后一场WTA1000赛事,刚刚结束的武汉网球公开赛打破了单日和总门票销售记录。赛事收入突破了2500万元人民币,是2019年的4.88倍,超过18万名观众到场观赛,比五年前增长了80%以上。
赛事的火热还辐射到明星球员探访学校、球童招募等活动,点燃了当地青少年的兴趣。
打了五年多网球的李梦晓被选拔为球童。她曾作为观众体验了澳网和中网的赛场,看着球童们在球场上神采飞扬,心中充满羡慕之情。
因此,当家乡武汉的比赛发出球童招募的消息,李梦晓立即让父母给她报了名。
经过两轮的严格选拔和八天的集中训练,李梦晓脱颖而出,成为86名正式球童的一员。这一段离开父母十多天的生活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观察顶尖球员如何在比赛中调整战术,李梦晓还加深了对网球规则的理解,并认识了许多与她同样热爱网球的新朋友。“有些球童是我在过去比赛中的对手。在球场上,我们是对手,但在球场外,我们是朋友。”
李梦晓和郑钦文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她们都师从同一个教练。李梦晓已经跟随余丽桥训练了四年多。曾9次获得全国女子网球单打冠军的余丽桥,退役后一直在湖北执教,李娜和郑钦文都曾是她的弟子。
李梦晓每周训练四次,每次长达三小时。她深知余丽桥的严格,也努力达到教练的高要求。
“我很享受在球场上追逐每一个球的感觉,很享受赢球的快感。”李梦晓说,“如果我输了一场本该赢的比赛,我可能会哭。但如果我没打过别人,这只能说明我需要更加努力,不断进步。”
11岁的李梦晓已经开始了职业网球生涯,她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比赛,并获得青少年排名积分。
竞争中成长
在李梦晓的人生道路上,母亲董怡陪伴着她的每一步。董怡负责所有的“后勤”——从场外的吃穿住行,场上的加油助威,到赛后机能恢复,她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从春节到国庆,我们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在各个城市比赛。国内的赛事和排名体系其实相当成熟,竞争也很激烈。作为家长,我们已经成了计算积分的专家了。”董怡说,“而且事实证明,以赛代练让梦晓收获很多。我们能通过比赛发现问题,然后在训练中努力解决。”
虽然目前还不确定李梦晓是否会继续职业网球生涯,但董怡承认,这条道路并不容易。李梦晓已经取得了几次比赛的胜利,但由于最近当球童的经历,她中断了比赛,失去了积分的机会,导致她的排名有所下降,影响到进入年终总决赛的机会。
董怡计划和李梦晓一起讨论今后参加比赛的问题。她也强调,去当球童的决定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家人也完全支持。
“自她从武网回来后,我看到她明显成长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很大提升,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收获。”
湖北省体育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黄艳红说,培养“现象级运动员”是一项重大挑战。“这背后是一代代网球人的传承。好的教练带出好的学生,好的学生退役后又成为好的老师,在不停反复的过程中,一步步积累出网球发展的土壤。”
“我们已基本探索出一个高度职业化、国际化、商业化的网球运动员培养模式。”黄艳红说。
为了给年轻运动员提供充足的比赛机会,湖北省已举办了多项国际赛事,包括WTA1000武汉网球公开赛。此外,湖北省还在武汉和京山举办了ITF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武汉市的青少年网球比赛也每周不断。
湖北省一年一度的青少年网球锦标赛面向8至18岁球员,今年的比赛吸引了500多名选手参加,比赛从每天上午8点持续至晚上10点。
“现在我们的组织结构很健全。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协会,每周都有比赛安排,每天都有网球活动。”黄艳红介绍。
2014 年,武汉人李娜创造了历史,成为首位赢得澳网冠军的亚洲球员。当时,11岁的郑钦文和队友们在电视机前欢呼雀跃。
十年后,当郑钦文夺得奥运冠军,屏幕前的万千观众中,有一位11岁的李梦晓。
打响网球名声
十年来,武汉网球公开赛不仅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成为武汉城市形象的闪亮标志。
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武汉网球公开赛联合赛事总监汪涛说,今年全国各地的球迷都涌到武汉观看郑钦文的比赛,其中46%的观众来自外地。
“观众从全国各地赶来,不仅提升了赛事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了武汉的城市形象。”他说。
“湖北在中国网球界有着特殊的地位,培养出了多个冠军——大满贯冠军李娜,奥运会网球首金李婷,现在的郑钦文。”汪涛说,“我们有强大的教练体系、充足的设施,我们的赛事通过培训球童和志愿者来培养人才,来扩大网球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汪涛也见证了武汉青少年网球教练体系的稳步发展、培训机构的壮大,以及专业和业余比赛的增加。
武汉已经建设了一支金字塔式的人才梯队。自2015年起,武汉在42所中小学试点开展“网球进校园”活动,网球技能培训被纳入武汉市青少年体育夏令营。截至2023年,已有近1.3万名青少年接受了免费网球培训。
2013年,武汉市在体育运动学校建立了网球训练基地,吸引全国各地的顶尖选手,培养精英球员。如今,武汉拥有2300多块网球场地、100多所开设网球课程的小学和270名注册青少年网球运动员。
助力少年逐梦
在举办本次武网的光谷国际网球中心附近,武汉光谷第二小学的网球教育也共同成长,至今已推行六年多。
副校长张永明回忆说,学校成立之初条件简陋,由于没有合适的场地,只能在操场上用便携式球网上课。
如今,学校拥有两块标准球场、两块用于网球教学的小型球场,以及一支由三名全职网球教练组成的专业团队。每年,光谷二小都有数百名学生报名参加网球课程,需求量很大。
“武汉网球公开赛就在这里举行,为我们整个本地网球界注入了活力。”张勇明说。
网球教练于晓光说,学校为所有学生提供入门课程,并选拔那些对网球特别有热情的学生参加每天上午的训练,提升他们的技能。
于晓光认为,网球是一项能够促进孩子成长的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和力量,还能培养性格和决策能力。“在比赛中,孩子们学会了耐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要长期坚持,网球训练的成果才能显现出来。”他说。
10月10日,在武汉网球公开赛期间,女双二号种子选手美国网球运动员尼科尔·梅里查尔-马丁内斯(Nicole Melichar-Martinez)和澳大利亚网球运动员埃伦·佩雷斯(Ellen Perez)来到了光谷二小。恰逢佩雷斯的生日,师生们与她一起热情庆祝。
两人还与学校的网球学生一起进行了轻松愉快的对打。第一个跟梅里查尔交手的学生,是已经打了三年多网球的11岁学生张妤昔。不久前,她还获得了武汉市青少年运动会女子双打亚军。
“这是我第一次跟世界级球员对打。刚开始的时候很紧张,到后面稍微放松了一点。梅里查尔很厉害,但她一直面带微笑,非常友好,能够跟她打球我非常开心!”张妤昔说。
张妤昔观看了郑钦文在武网的每一场比赛,努力向职业选手学习。她说:“看了他们的比赛,我感觉自己在场上也像个职业选手了。”
梅里查尔对学校开设网球课感到惊讶。“在我们国家,我都没有机会在校内打网球,只能课后自己找教练,或者在俱乐部、社团跟其他同伴一起训练。我小的时候,更多是跟父母和姐姐对打。”她说。
于晓光提到,学生们在见到职业球员后更加兴奋,也更加专注。“现场观看顶级运动员的比赛当然也能让人兴奋,但亲自与他们一起训练,那就更不一样了。希望这次接触能更加鼓励他们,向职业运动员的梦想努力。”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周荔华 刘坤/俞盈盈)
【责任编辑:蔡东海】